1及时疏导 当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时,父母不能置之不理,采取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甚至指责孩子,而应用积极、乐观、正面、温情,去支持鼓励孩子。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战胜挫折。同时还应让孩子认识到挫折本身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挫折。 2言传之时,还要身教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顾问"和他们学习的榜样。比如,向孩子讲一讲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自己又是怎样解决的。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在孩子面前持有抱怨、消极、颓废的言语和情绪。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3设置抗挫折情境 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设难度适中的挫折情境,既让孩子获得挫折的适应能力,又让孩子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完成后父母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错的要严肃批评,该"狠"的时候,还要决不"心慈手软"。 父母对孩子要适当批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还要和老师配合,利用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过错进行严肃批评,给以适度的惩罚,取得一些进步时也不要过多的表扬,让孩子体会受挫折、坦然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 4用名人事迹做榜样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伟人、名人传记。让他们从书中感悟到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和伟人、名人比起来,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实在是小之又小,不值一提。有名人挫折和应对挫折的事例参照,孩子在自己遇到挫折时,心态会更平稳,也更有勇气战胜挫折。 5用游戏活动教育孩子 好的儿童游戏有很多优点,例如它有挑战性,能培养孩子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并努力地去弄清楚问题;游戏还可以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解决问题,锻炼意志,发现和体验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如用积木搭建筑物,孩子在搭建的过程中,经历倒塌,再建,最后搭建成功。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孩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并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输不起”是一种天性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
“输不起”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些孩子面对挫折、失败,他会采取回避,逃避困难。比如,妈妈批评小强学钢琴不认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弹得好,听到这话小强索性就放弃了,干脆就不弹了;另外一种,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游戏中输了,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以示渲泄。在幼儿园,老师们常会遇到因为抢不到“发言权”而委屈哭泣的孩子。
鼓励能让孩子缓解情绪反应
孩子的所谓挫折感、无力感大多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家长总会有这样的责骂:“你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恐怕不是读书的材料!”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用这些想法去评价自己。因此,当面对困难或失败时,便由于失去自信心而采用放弃和逃避的态度。对此,每当我的孩子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我就会给他讲一些成功人物的故事,讲他们在奋斗过程中是用怎样的精神去面对困难的。另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要揪住孩子的错处不放,也不要将焦点一味地放在结果上,重要的是孩子在此过程中肯尝试以及为此付出努力。让孩子明白“凡事尽力而为”便可,即使失败也并不代表自己没用,家长更不会因此而不疼爱他。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目的地从游戏中让她学习面对失败,让她有机会在玩乐中尝到“输”的滋味,体验“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当然,孩子经历“输”的时候总会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觉。这时我们就给她以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告诉她:“我知道输掉游戏令你有点不开心,不过这次输不代表每次都会输,只要尽力参与,总会有办法成功的。”现在孩子长大了,每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我就会给她一个参照物和一个她可以看得到、能达到的目标。我会明白地告诉她:“你现在的成绩比起妈妈刚学的时候并不差,如果你坚持下去,将来你就会比妈妈做得更好;如果你放弃了,你就永远是这个水平了,永远比不上妈妈了。”从教育孩子中我感觉到,让孩子正视失败,才能让她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强起来,不至于被失败和挫折打倒。
拥有豁达的心胸是“输得起”的关键
经常看到有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打你,你不会也打他呀?”“拿大的,挑大个儿的拿!”“你真窝囊, 你 不 会 跟 他 抢啊!”……这样的引导,怎么可能让孩子“输得起”?女儿以前也因为跟小朋友玩游戏输掉而大发脾气,使性子再也不跟人家玩了。我严肃地告诉她:“要是你赢了,别的小朋友也不再跟你玩了,那怎么办呀?”要想孩子输得起,首先就得培养孩子不计较。一个心胸宽广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能容下的呢?
帮助有挫折感学生的方法就是重新塑造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当学生逐渐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就完不成任务的时候,他们开始变得乐于让别人代劳,或者变得过分依赖老师的帮助。而我们一味顺从其要求的做法只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获得性失助,因而导致双方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延续这种失助感。他们希望教师总能给予提示,我们也被迫总给予帮助,这样只能证明没有老师的帮助他们将一事无成。我们帮助得越多,他们就会变得越无助。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鼓励学生尽可能独立学习,他们则肯定能或多或少获得某些成功。他们应受成功体验动机的驱使来学习,最终锻炼与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促使所有学生成为成功的学生。在所有促使学生成功学习的方法中,其中一种主要针对获得性失助学生的教学策略源自心理归因理论(psychology of attribution theory)。归因理论解释了人类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于何种性质的原因。成功的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努力,将失败归结于不够努力。学业不良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所以抱着失败的自我期望,他们根本看不到努力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为了使他们变成成功的学生,我们必须向他们证实;努力工作加上适合大脑信息加工的学习策略,一定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成果。
认为自己可以成功的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就会想:“我能做这件事。如果我努力工作,我就能完成这跟任务。”认为自己会失败的学生一开始就想:“我一个人做不了这个,我得有人帮忙。如果没有人帮助我,那完不成任务就不是我自己的错。”他们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来解释有关自己的所有事情,将事情的原因都归结在外部控制上。当失败时,他们告诉自己:“作业做糟了是因为我请老师帮助时他总不来。”甚至当他们成功时,他们也解释为“我讲故事讲得好那是因为老师帮助了我。没有老师的帮助,我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成绩。”
我们必须把学生“我不行”的想法替换成“我用过的方法看来不行,我得再试试不同的方法。”我们必须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学会将发生的事情归结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有效学习策略的选择上。当成功时,我们必须说:“你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那是因为你很努力而且采用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应当做出特定的自我评价,如“这周的拼写测试我做得不错,那是因为我按照自己学习风格中的强项来学习单词”。
归因训练是帮助获得性失助学生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它引导学生摆脱负面的自我对话(self-talk)和避免寻找逃避学习的理由。训练包括六次课程(在连续三周的时间里)每次一小时,课程的内容也能取代此时的正式阅读任务。
1.&在纸条上打出或写出16句话。其中10句对学生而言比较简单,另外6句稍难。在纸条的背面把每个简单的句子都标上“E”,句子都标上“D”。如果你想增加句子的数量,可以参照同样的标准来增添其它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