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如何做情绪的主人 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相信他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从而能用对待他们美好一面时的情绪来面对他们的不美好。这样孩子就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他们是多么“恶劣”,父母都依旧爱他们,依旧能接纳这个不好的自己。

1、理解   孩子不会表达情绪,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得不到理解。设想一下,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还搞不明白“情绪”这回事的时候,有时候会特别烦躁,表现出来只有哭泣、狂躁、甚至摔东西,这个时候父母们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你只看到了表面,而不想去追寻本质原因,就会导致你也烦躁不安,认为孩子不懂事爱闹人,甚至以暴制暴来解决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从心底相信自己的孩子,努力去理解他的表面行为下绝对有其他原因导致了这一切。不焦躁、不迁怒,情绪平和地去探究他的内心,找出问题的根源。

2、共情

当我们知道了孩子到底因为什么瞬间变成“小恶魔”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呢?是不屑地表示“就这啊?还值得一哭啊?孩子你太脆弱了!”还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的角度,从他的小小视角,去看待他经历的自认为天大的事情?这个选择结果就是你是否懂得“共情”的体现,也是孩子决定了以后要不要在你面前表达自己真实情绪。如果孩子在最亲密的父母面前都不敢表达情绪,怎么可能在其他人面前表达呢?

3、接纳

接纳,顾名思义,无论孩子在我们大人看来,多么玻璃心、多么“矫情”、多么“公主病”,接纳他一时的不完美,接纳他一时的小小脆弱。相信他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从而能用对待他们美好一面时的情绪来面对他们的不美好。这样孩子就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他们是多么“恶劣”,父母都依旧爱他们,依旧能接纳这个不好的自己。

也许表达情绪是一件需要训练的事情,但是,把心灵建设好,才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去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孩子会不会表达情绪,不是“教”的问题,而是父母自己的问题。 情绪管理是幼儿情商的表现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国际儿童心理与家庭咨询中心的冯廷勇教授为大家解析了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四大表现。他认为,情绪管理是幼儿情商的核心能力,它主要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四种能力。 冯教授认为,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大脑运动,识别出自己和他人的高兴、生气、伤心、害怕等情绪,这是建立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继而幼儿会对产生的情绪加以理解,例如:对生气表情的理解,幼儿会去思考对方生气的原因,以及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理解后,幼儿会用来宣泄或压抑情绪的各种方式来表达情绪,包括语言和非语言。 而上升到情绪调节阶段,就是幼儿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能力。拿“书被撕坏”为例,有的小朋友用“忍”或“冷静”等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通过“摔东西”“骂人”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冯教授指出,这都是幼儿的自我情绪管理方式,我们首先要找到情绪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孩子为什么存在情绪管理问题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晏妮副教授在接下来的专题讲座《做孩子情绪管理的导师》里指出,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与众多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关。 孩子为什么会存在情绪管理问题?晏妮表示,幼儿情绪的调节与抑制控制能力相关,而抑制控制脑区位于额叶。额叶的不完全发育造成幼儿不能像成人那样合理地调整自身地情绪。 3岁左右的儿童对情绪的辨别仅限于高兴、生气等基本情绪,而对害怕、惊讶、害羞等情绪不能完全辨认,对负面情绪的原因也不能准确把握。晏教授说:“无法认识情绪,也就不能适当调节情绪。

” 另外,她还认为,家长在通常教育中也缺乏情绪调节策略,大部分的父母会在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给予安慰。但是情绪调节策略其实有很多种,包括转移注意力、自我安慰、替代活动、问题解决和认知重建,并且要依据不同年龄段而定。 小朋友模拟开心和生气的情绪。西南大学供图。 如何引导宝宝做情绪的主人 针对大家最关心的“怎么解决”这一难题,专家在活动中给家长支招。 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的宋武园长认为,要满足幼儿基本需求,预防情绪问题的发生。例如,婴儿有基本的情感需求,当婴幼儿的情感安全得以满足,婴幼儿才会认为自己是安全的,父母是爱自己的,自己可以控制当下的环境,从而对世界抱有更积极的态度,反之亦然。自主独立探索的需求在幼儿2岁时出现,实质上是个体感觉到的控制感,对自己的行为充满控制感的个体会更自信。 专家指出,要引导孩子正确的用语言做情绪的出口。父母和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生活情境或绘本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从而学会通过语言表达情绪。 另外,家长需认同孩子的情绪,不仅是接纳孩子当前的糟糕情绪,更是肯定孩子情绪的合理性。比如,孩子拼不出来拼图,一把将拼图摔在地上,家长应该表示:“宝宝因为拼不出来拼图很生气了是不是,这个拼图是有点难,不然我们一起来看看。” 针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 此外,专家强调,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不过表达情绪的行为却有好坏之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专家给出了情绪调节策略: 3岁左右的幼儿,以发泄为主,因此,“哭是被允许的”。哭泣正是孩子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如果从小这种情绪宣泄就受到压抑,可能会造成孩子负性情绪的长期累积。因此,不应该被强行禁止。 4

岁左右的幼儿可以运用自我安慰策略和替代活动。比如,他现在生气了,他可以说:“我不生气,生气对身体不好,不生气,不生气。”又比如,生气了能够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比如画画、玩游戏等。 5岁及以上左右的幼儿可以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和认知重建策略。比如,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生气了,在进行自我安慰之后,能够主动提出交互玩具或者协商一人玩一会儿来解决问题。

如何做情绪的主人 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