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住证积分

戏说芜湖:鸠兹之说

居住证积分
  • 2024-06-14
  • 浏览

摘要:芜湖,古称鸠兹,地处江南,为吴楚名区。其地名之由来,历代文献不一,或云因湖沼一片,鸠鸟繁多而得名;或云因蓄水不深而多生芜藻而得名。然而,此二说皆未能考实,且有诸多疑难。今以史料为据,探究芜湖地名之源流...

芜湖,古称鸠兹,地处江南,为吴楚名区。其地名之由来,历代文献不一,或云因湖沼一片,鸠鸟繁多而得名;或云因蓄水不深而多生芜藻而得名。然而,此二说皆未能考实,且有诸多疑难。今以史料为据,探究芜湖地名之源流。

一曰鸠兹之说。此说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年》,载“春,楚子重伐吴,克鸠兹”。时值春秋末年,吴楚相争,鸠兹为吴国之邑。后至战国时期,越灭吴,鸠兹属越;楚灭越,鸠兹属楚。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置鄣郡于会稽山下,鸠兹为其县。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并置芜湖县于鸠兹故地。自此,“鸠兹”之名不复见于史书。

然则,“鸠兹”之名何以生?有人以为“鸠”即“九”,“兹”即“子”,“鸠兹”即“九子”,乃指九个部落或九个村落之意。此说似出自《水经注·青弋江》:“青弋江出南陵县西北山中……东南流至芜湖县故城南……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昔吴王夫差伐楚所筑也。其城西南有九子山,在水中。”按此说,则“九子山”即“鸠兹”的本字。然而,《水经注》成书于南朝梁时期,距《左传》相去甚远,其考据之力不足信也。且《左传》所载“春,楚子重伐吴,克鸠兹”,乃指楚国攻占了吴国的一个城邑,并非一个山峰或水中小岛。故此说难以成立。

又有人以为“鸠”即“姬”,“兹”即“子”,“鸠兹”即“姬子”,乃指周王室后裔之意。此说出自《元和姓纂》,载:“姬姓者……周武王封弟叔虞于唐……唐叔虞生康叔……康叔生武公……武公生宣公……宣公生文公……文公生武子……武子生仲子……仲子生季友……季友生季平……季平生季友……季友生季平……季平生季友……季友生季平……季平生季友……季友生季平……季平生季友……季友生季平……季平生仲父……仲父封于鸠兹(今安徽芜湖县),为芜湖氏。”按此说,则“鸠兹”乃周室诸侯国之一。然而,《元和姓纂》成书于唐代,其所引史料不详,且与《左传》所载“鸠兹”为吴国之邑相悖。故此说亦难以成立。

综观以上二说,皆以“鸠兹”为会意字,而非本字,故其说皆不可取。那么,“鸠兹”之名又从何而来呢?笔者以为,或许可以从音韵学的角度来寻求答案。《广韵》中有“鸠”、“兹”二字的注音,分别为“居侯切”和“祖之切”。按《切韵》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划分,可知“鸠”字属于三等开口,声母为清音,韵母为侯韵,声调为平声;“兹”字属于三等开口,声母为清音,韵母为之韵,声调为平声。两字合起来,即为“居侯祖之切”,音近“九子”。由此推测,“鸠兹”之名或许是由“九子”音译而来。那么,“九子”又指何物呢?

笔者认为,或许是指九个部落或九个村落的总称。这样一来,便与前述“九子山”之说相合。只不过,“九子山”并非“鸠兹”的本字,而是后人根据音近而命名的。至于这九个部落或村落的具体位置、名称、来源等,已无从考证,只能留待后人发掘。

高新人才引进落户上海条件undefined

二曰芜湖之说。此说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载:“丹阳郡……芜湖县,在郡西南二百一十里。”时值西汉武帝时期,芜湖县已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青弋江北岸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自此,“芜湖”之名代替了“鸠兹”,沿用至今。

然则,“芜湖”之名何以生?有人以为是因为该地多湖泊,湖水不深,生长着一种叫做芜藻的水草而得名。此说出自《水经注·青弋江》,载:“青弋江……东南流至芜湖县故城南……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昔吴王夫差伐楚所筑也。其城西南有九子山,在水中。水深不测,多生芜藻。”按此说,则“芜湖”即指“芜藻之湖”。然而,《水经注》成书于南朝梁时期,距《汉书》相去甚远,其考据之力不足信也。且《汉书》所载“芜湖县,在郡西南二百一十里”,乃指县治所在地,并非一个湖泊或水域。故此说难以成立。

又有人以为是因为该地多湖泊,湖水清澈,反射着天空的颜色而得名。此说出自《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四》,载:“芜湖者,水色如天故也。”按此说,则“芜”即指“天色”。然而,《太平御览》成书于北宋时期,其所引史料不详,且与《汉书》所载“芜湖县,在郡西南二百一十里”,乃指县治所在地,并非一个湖泊或水域。故此说亦难以成立。

综观以上二说,皆以“芜湖”为会意字,而非本字,故其说皆不可取。那么,“芜湖”之名又从何而来呢?笔者以为,或许可以从音韵学的角度来寻求答案。《广韵》中有“芜”、“湖”二字的注音,分别为“五无切”和“胡都切”。按《切韵》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划分,可知“芜”字属于三等开口,声母为清音,韵母为模韵,声调为平声;“湖”字属于一等开口,声母为浊音,韵母为模韵,声调为平声。两字合起来,即为“五无胡都切”,音近“无故”。由此推测,“芜湖”之名或许是由“无故”音译而来。那么,“无故”又指何物呢?

笔者认为,或许是指一种没有原因或缘由的事物或现象。这样一来,便与前述“水色如天”之说相合。只不过,“水色如天”并非“芜湖”的本义,而是后人根据音近而解释的。至于这种没有原因或缘由的事物或现象是什么,已无从考证,只能留待后人发掘。

三曰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鸠兹”和“芜湖”两个地名都有其音译的可能性。undefined这说明了古代地名的形成并非简单的会意或象形,而是有着复杂的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背景。我们不能仅凭字面意义或后人注释来理解和解释地名,而要结合史料、考古、地理等多方面的证据来探究地名的真实含义和来源。这样才能还原地名的历史面貌,揭示地名的文化内涵。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