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住证积分

东明县菜园集镇乡村往事|高村

居住证积分
  • 2025-11-11
  • 浏览

摘要:高村位于东明县城北6公里、菜园集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西靠黄河大堤。2011年地图据高村村碑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魏、梁、张、王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黄河东岸建村,因村地势较高,故称高村。清...


高村位于东明县城北6公里、菜园集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西靠黄河大堤。

2011年地图

据高村村碑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魏、梁、张、王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黄河东岸建村,因村地势较高,故称高村。清光绪元年(1875)村东修筑黄河大堤,村庄成为滩区,村民为逃避水患陆续迁往堤东,除王、张两姓单独建村外,其余村民住在一起,仍称高村。全村现有628户,2554人,其中回民28户,125人。耕地2892亩,其中黄河滩地2745亩。

高村的街道建设独特。主街道都呈“丁”字型,从东门往西约里许分两支,一只拐弯向西门,一支偏西北通北门,从街中心通向南门的路却呈“┗┓”型,街偏西还有一条通向李寨村的丁字路。传说这是为防止战乱、匪患、黄灾,保证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计的。

高村地处河北、河南、山东边陲。清光绪年间,高村堤西即是黄河码头,水路交通便利。高村自建村就设有集市,称高村集,逢农历单日为集,每月初五、二十五为大会。高村集市繁荣,洋油公司、运输行、煤炭行、粮行、杂货店达数十家,商贾云集,人来客往,繁茂昌盛,闻名几百里,来自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几十个县的商人、搬运工、逃荒难民及黄河管理人员逐渐在高村定居下来。因此,百余年来高村姓氏由原来的20余姓增加到100余姓,所以高村至今素有“鸡鸣闻三省,百姓百姓村”之称。

高村历史上是黄河码头和繁华集市,引得四面八方很多商贾在此安家;高村又是黄河治所驻地,很多河务官、兵在这里落户,故姓氏繁多,现有50姓83支。魏、梁、张、谷、许、苏、赵、杨、聂、崔、南11姓系明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洞县始迁老高村再迁现址,其余李、陈、许、刘、王、支、卢、逯、胡、盛、高、韩、邹、孙、段、苑、潘、任、穆、鲍、何、宗、乔、尚、闫、杜、白、颐、单、洪、甄、石、郭、史、葛、翟、朱37姓多系清末民初从各地迁来,只有贾姓系1950年从洛阳迁来。目前以魏、张两姓人口居多,分别为134户、526人,69户、261人。依次为谷、李、梁、陈诸姓,其余姓氏均在百人以下。回族杨姓于清光绪八年(1882)从河北大名迁来,清末民初回族马、徐、李三姓相继迁来,高村成为回、汉两族共同居住的村庄,村民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从没发生过民族纠纷。

据《东明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村属东明县在城乡,清末至民国中期属直隶省濮阳县,1944年属南华县永华区,1952年属东明县第四区,1958年属玉皇庙公社,1979年属菜园集公社,1984年属高村乡,2001年归菜园集乡,2011年撤乡建菜园集镇,高村属之至今。

建村六百多年来,高村人祖辈生活在黄河岸边,命运始终与黄河息启、相关。黄河从高村境西流过,属黄河下游“豆腐腰”地段,由于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年增高,河槽逐年变浅,成为世界闻名的地上“悬河”。每逢汛期,河水就脱槽漫滩。历史上每遇漫滩,高村则一片泽国,庄稼淹没,牲畜溺死,房屋冲塌,粮食财产冲走,村民们被迫四处逃荒要饭,受尽了黄河的危害。

高村因黄河而知名,高村的历史无处不镌刻着黄河的烙印,黄河也为高村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据《东明县志》和《东明黄河志》记载,清光绪元年(1875年),山东菏泽贾庄黄河决口后,山东巡抚丁宝桢咨请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筑修堤防,联名上报朝廷,奏准后随即动工筑堤。大堤筑成后,李鸿章派大名练军驻防东明高村,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亦派员进驻高村。清光绪二年(1876年)在高村设文武衙门,并修建道台院一处,接待大名府、道、镇官员下榻。道台衙门座落在高村南部,占地四十五亩,建筑十分讲究,青砖琉璃瓦,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大门两侧俯卧两只巨大的石狮,威风凛凛,栩栩如生。至清上海学历落户,undefined末尚有正厅三间,东屋三间,西屋三间;前院东屋四间,西屋四间,大门一座。村南门外约一里处的大堤上修建一座“望河亭”,高约三丈六尺,木质结构,八根斗粗的明柱,八角琉璃瓦顶,上下两层,四周设有护栏,下层中有石桌,周围有四条长凳。登上望河亭,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黄河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感慨。清朝官员来高村视察黄河,总来此登楼远眺。


高村大王庙碑,高1.85米,宽0.64米,厚0.20米。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高村大王庙重新修建完工后立于庙内,后因洪水战乱庙毁,碑被当地村民保护,现立于原高村黄河修防段院内。

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道台衙门南创建的大王庙和戏楼庄重壮观。相传大王神是黄河河神,有掌控河水兴衰的法力。高村大王庙三间,内奉祀着金龙三大王,黄大王名守财,朱大王名之锡,粟大王名毓美。据传说他们都是自宋朝以来治理黄河的有功人员,死后敕封为王,令后人供奉祭祀。每年农历七月份,黄河泛滥,洪水滔天,道台府官员亲来大王庙祭祀,村民们焚香叩拜祈求平安,香火十分旺盛。戏楼建在大王庙正南,仿毫州大戏楼造型,征请能工巧匠百名,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竣工。戏楼正中悬挂金匾一幅,上题“声震中天”四个大字。每年农历九月十七日祭祀,接连唱戏三天,方圆百里的百姓看戏的、烧香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高村土寨创建碑,高1.65米,宽0.6米,厚0.17米.碑座长0.85米,宽0.50米,高0.4米。于清光绪二十八年,高村土寨竣工而创建的纪念碑,现在高村黄河历史文化公园碑廊内。

重修高村集土寨碑高2.2米,宽0.75米,厚0.24米。碑座长1米,宽0.6米,高0.4米。于中华民国十三年春高村土寨重修竣工后建立,现在高村黄河历史文化公园碑廊内。

关帝庙是清代当时著名工师康锡林监造,三级青石板台阶,两根红漆明柱竖立中央,门上方悬挂“大哉乾元”金匾。殿内正中央是关帝泥塑全身坐像,左手捋长髯、右手执左传,左侧关平手托金印,右侧周仓手执大刀,均为立像。四周墙上绘有“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等关帝一生业迹的壁画,构思精巧、玲珑别致、耐人寻味。

为了防水防匪,保护道台衙门安全,由官府拨款,并号召当地豪绅富户捐资在高村修建了土寨,名曰“高村村寨”。寨墙高三丈三尺,顶宽一丈有余,寨墙外挖有寨海,常年不涸。村寨四周有四个寨门。东门曰“拱辰”,上建“魁星楼”一座,砖木结构,斗拱式样,飞檐挑角,雄伟壮观,八角挂有八只铜铃,风吹铃动,发出悦耳的铃声。南门曰“迎薰”。西门紧靠大堤曰“砥柱”,其门不朝正西而朝西南,又称“扭头门”。北门偏西曰“磐石”,门外设有“接官亭”,常在此举行隆重的接官仪式,欢迎派来视察黄河的官员。土寨的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和后营盘分别设立一座炮楼,每座炮楼安放铜炮一门,后又换成铁炮,每门大炮重约八百余斤。炮楼上常年驻兵,十分威严。

光绪六年(1880年),大名府管河同知移驻高村河工。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准光绪皇帝,始建厅汛,专管河务,高村复设河防同知署,调莱州人、大名府漳河同知魏箴言任东明管河同知,作为厅官,专管东明全境黄河堤工。同年在高村设河防营,驻高村后营盘,派提督衔记名总兵韩凤昌(合肥人)任河防营长,抽调大名练军五百人到高村设防,职掌调遣河工、防汛防险等事务。高村河防营占地三十余亩,营盘正中耸立高大旗杆,东侧建有宽敞的练兵场和高大的点兵台,士兵们每天在这里练武演习,喊声震天,秩序井然。

高村险工是全黄河著名老险工之一。每到黄河汛期,黄河在这里奔腾咆啸,横行肆虐。高村人长期与黄河水患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创造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见证了机智勇敢的高村人的辉煌历史。

从光绪元年(187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三十六年间,黄河大型决溢达十次之多,高村人饱受河患之苦。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四日,黄河突发大水,三十日晚洪水刷塌堤身,高村西南大堤冲决,口门宽200多丈,水深五尺至一丈五尺,殃及东明、菏泽、巨野、嘉祥等数县,高村首当其冲,村庄被淹没,房屋全部塌毁,人畜财产伤损惨重。直隶总督李鸿章责令大名道台刘盛藻和地方官员亲赴决口指挥抢险,高村村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全力投入抢险堵口战斗。历时30多天,耗费白银15万两,终于使决口合拢,并在高村南门大堤东竖“高村合拢处”纪念碑一通。光绪八年(1882年)秋,黄河洪水冲刷大堤,险情危急,在官府统一组织下,高村男女老幼一起上堤,参加抗洪保堤战斗,高村老会首、十上堂堂主魏均带头调来自己的运粮船只,又召集本村富户迅速组织50条大船,从上游购集物料,及时运抵险工地段,保住了黄河大堤。官府为魏均摆宴庆功,厚奖金银数千两,被魏均婉言谢绝,光绪皇帝恩赐魏均五品顶带花翎和精致大木匾一幅,上题“惠公保民”四个大字,悬挂在魏府大门之上。

高村合龙处碑在县城西北7.5公里高村西头,黄河大堤东侧。碑高170厘米,宽80厘米,碑文石刻为"高村合拢处"。1880年(光绪六年)9月间,高村大堤决口,水势东趋。11月合拢后,大名总镇徐运奎,大顺广道刘盛藻立碑纪念。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历史决口标志碑

东明黄河大堤段历史决口标志碑,从北往南分别有高村、谢寨、小庞庄、郭庄、黄堌庙、樊庄和樊庄(二分庄)七通,均系县河务局立。一个规格、卧式、横长1.8米,高0.9米,侧宽呈斜面,上宽0.24米,下宽0.50米,高0.6米,均立在历史决口处。

1946undefined年东明县第一次解放。是年5月,上级政府组织东明、长垣两县民工数万人破土修堤,开创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治黄的新纪元。1948年6月初,黄河水猛涨,高村险工出现险情,随时有决堤危险。县政府立即成立高村抢险指挥部,县长梁子庠亲任指挥长,组织民工4.5万人,牲畜8000头,紧急备料250万斤,投入抢险斗争。蒋介石妄图炸开高村险工,以水代兵,破坏解放区建设,先后派数十架飞机低空盘旋,在险工区狂轰滥炸。同时派出国民党六十八师两个团的兵力,另纠合东明县残余武装千余人侵袭高村险工,抢粮抓人,合击抢险群众,并占领了高村险工。7月31日,刘、邓大军十一纵队在当地民兵的配合下,对盘踞在高村险工的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发起攻势,迫使敌人仓惶南逃,迅速恢复了高村抢险。8月16日,刘、邓大军十一纵队三十二旅和军区独立旅开赴高村险工,保护高村抢险。8月底,抢险告捷。在保卫黄河大堤战斗中,高村人不分男女老少,冒着敌机的轰炸,运送各种抢险物料。粱鸣桐、胡德明、魏仁方、陈书贵等抗洪抢险技术能手带领全村一百多名技术人员冲在最前线,发挥高村人与黄河水患长期斗争积累的经验与技术特长,冲锋陷阵,顽强战斗,哪里有危险就冲在哪里,哪里被炸毁就到哪里修复,哪里水情告急就用人墙护拦,险工地段到处留下了高村人的足迹。在这次抢险战斗中,高村有9人身负重伤,6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鲜血染红了黄河,为保卫大堤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这次抢险活动,县政府在高村大堤上建起了“高村抢险纪念碑”,河务局修建了纪念公园,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黄河高村抢险纪念碑座落在高村黄河历史文化公园内,该公园位于县城北部的菜园集镇高村堤桩206一900号间,始建于2001年3月,2008年6月竣工。

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在毛主席“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伟大号召指引下,东明河务局和高村水文站等治黄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上级领导经常亲临高村险工检查指导工作,多次在高村险工组织抗洪抢险实战演习。同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险工堤坝建设。1999年,又建设标准化堤防,在大堤背河面淤垫成了宽100米的预备带,栽上了优质杨树。还在大堤上修通了6米宽的柏油路,两侧栽上四季长青的女贞树。昔日荒凉低矮的大堤,变成了美丽的黄河公园。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建成后,有效地调控了黄河水流量,彻底铲除了黄河危害。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在加强黄河综合治理的同时,还特别重视黄河的开发利用。1957年修建了高村虹吸管,开创了利用黄河造福人民的先河。1958年,高村大堤以东的盐碱涝洼地经过平整,修建了排灌设施,全部种上了水稻,当年获得了亩产800多斤的好收成,县政府在全县推广高村经验,掀起了利用盐碱涝洼地种植水稻的热潮。60年代,为了适应滩区的特殊生产环境,高村人按照上级提出的“多种麦,巧种秋,抗洪抢险夺丰收”要求,在种足种好小麦的同时,麦行里留出大背垅,第二年提早套种玉米,大汛前玉米基本成熟收获,大大提高了滩区粮食作物产量。1965年,高村和沿黄几个村庄合作,在滩区沿黄河走向筑起生产堤,按照“小流量保生产,大流量保安全”的要求,大多数年份秋季收成有了保障。村民们不仅在滩区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等高产作物,还开始种植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1989年,按照统一规划,在滩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挖南北总干渠1条,东西支渠8条,长达1万多米,建桥、涵、闸14处,购置抽水机械30多部,从而结束了滩区有水不能灌溉的历史,使大部分滩区耕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丰产田,小麦、玉米亩产达到千斤左右。1990年开始,高村人又在2000多亩二滩和三滩地上栽植速生杨,按5米一行,4米一株的规格,栽杨树10万余株。目前大都成材,收入可达800万元~1000万元。

高村历史上是黄河大型码头之一。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二十七年是鼎盛时期,上至邙山、洛阳、巩义一带,下至济南泺口、利津,是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每天通过码头的船只不下百艘。仅高村就有魏家、李家、谷家、胡家、苏家、盛家等数家船队,主要运输粮食、煤炭、石料、煤油、香烟、火柴、布匹、食盐、日用品、杂货及黄河用料等物资,运输业十分兴盛。

高村渡口是东明县四大黄河渡口之一,从业者多达百余人。从高村码头到对岸的濮阳渠村、坝头有十几条大船在此摆渡,每天从这里过河的人多达数百人。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渡口的运输能力越来越强,船只越来越多,一直发展到运输汽车和中原油田重型设备。1986年高村至濮阳青庄间修建了浮桥,渡口被替代。

高村集是东明县北重要集市之一。早在清乾隆年间,高村就有集市设立。建国前,高村集上曾有石油公司、煤炭行、粮行、杂货店等店铺数十家。著名的字号有“十上堂”、“道生长”、“同心德”、“三义降”、“丰泰”、“公义隆”等数家,另有粉坊、染坊、油坊、茶馆、酒店、木匠铺、银匠铺、车马店等几十家店铺。“十上堂”等三家还发行过银票,流通在高村集各大小商铺乃至东明县城部分商店。集市上还有饭铺、小吃店数家,煎炒烹炸样样齐全,地方名吃有逯四瞎子的大烧饼、马玉的火烧、赵德印的面条、魏明的油条、韩二运的蒸馍、任氏的麻花和油果。特别是逢大会或唱大戏的日子,四面八方的商贾和看戏赶会的百姓聚在这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戏曲声、吆喝声不绝入耳,一派繁荣景象。如今的高村集已从原来狭窄的老街道迁至宽敞的南北大街,街道路面硬化平整,两侧楼房店铺40多家,饮食服务、烟酒糖茶、鞋帽服装、家用电器、生产资料、医药卫生、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等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贸易一派兴旺,高村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集镇。

高村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清朝就有私塾。民国十年,高村富户和商家在“三义隆”院内设立私塾一处,聘请王姓秀才为师,十几名学童多为富家子弟。民国十三年,村公所在关帝庙又兴办私塾一处,聘请丁姓老者为塾师,学童多为农家儿童。民国十六年,直隶黄河河务局南岸分局第二汛主任乔福麟自任校长,在道台院内办起平民小学一所,由河务局出资聘请了田钧立等20多名知名人士任教,周围村庄的学童均可免费人校读书,还免费发给学生笔墨纸砚和服装用品,在校学生迅速发展为6个教学班。当时不但教语文,还开设算术课,经常开展歌咏比赛、篮球比赛、国术比赛等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建国后,1949年由河务局出资在道台院旧址建立高村小学,后迁“三义隆”院内。1969年成立初中部,在校学生400多人。1976年在高村集东北部大路东侧拨地80亩,先后投资10万多元,建标准化教室17间的新校舍一处。1984年,高村中学诞生。村里又先后集资2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教室21间,围墙300米,大门1座。2007年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洪元的带领下,出资70多万元,建成了8个教学班的高标准教学楼一座,并硬化了地面,美化了校园,高村小学焕然一新。现有7个教学班,学生300多人,成为一所现代化完全小学。高村小学建校六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100多名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获得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7人,企业经理6人。

高村的佛汉拳在东明县颇有名气。早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少林寺修文禅师云游至东明杜胜集(今马头集),将佛汉拳技艺传授于门徒贾云露和田魁皂,并立下门规:一不以武技欺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二要授技择徒,收徒有保,武德武风尤重于技。后来贾云露大师把佛汉拳传给宋金榜和李凤海。宋大师得其真传,技术高超,远近闻名,清光绪年间被高村河防营长韩凤昌聘为镖师,并任河防营都卫,住在高村北面的西李寨。在公务之余,开始设场授徒。培养出李凤海、宋全福、张好问、刘长春等一批名家。民国八年(1919年)在高村士绅们多次邀请下,宋大师之子、第四世宗师宋全福在高村“十上堂”设馆收徒,佛汉拳开始传入高村。高村人魏仁方、胡德胜、闫凤祥、陈云汉、陈书贵深得佛汉拳要旨,遂成为佛汉拳五世传人。1963年,五世宗师魏仁方、陈云汉、胡德胜、陈书贵、张友田、徐子敬和魏仁方大弟子王自修分别在高村和李寨设场授技,吸引无数青少年投师学艺,培养了不少佛汉拳高手。1990年五世宗师陈书贵在东明县首届武术比赛中荣获武德奖,2002年任东明县第五届武术协会名誉主席。1984年六世弟子胡庆元获省武术表演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三级教练证书、菏泽市一级教练证。2003年七世弟子张少林荣获中国武术家联合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亚太武术交流会成年组比赛第二名,同年9月荣获在河北沧州举行的“国富中心杯”中国传统武术邀请赛优秀表演奖和拳术比赛第四名。目前,佛汉拳在高村已传至九世,流传人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江西数省几十县,并已传入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弟子多达数千人。高村历代拳师为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旧社会,黄河给高村人造成了无穷灾难;新社会,黄河给高村人带来了无限福祉。如今,勤劳勇敢的高村人正在母亲黄河乳汁的哺育下,创造着人间奇迹,镶嵌在黄河岸边的这颗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灿的光彩。

根据《黄河的记忆》《高村村史》《黄河水利志》等整理。

看今朝,东明发生巨变,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一个美丽富饶文明的新东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冉冉升起在鲁西南大地。

看黄河,历经几十年的治理,已成为鲁西南的生命之河,成为黄河入鲁第一县的重要景观带。进入汛期,黄河浊浪滔天,惊涛拍岸,奔腾咆哮。而汛期过后,水平如镜,平静安祥,漫步河边,轻风习习,鸟语花香,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东明,一个地处鲁豫两省交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千年古县;这就是东明,一个区划调整频繁,多次转换隶属关系。仅民国以来,先后分属五省六地管辖的不知名小县。————山东省东明县![五省六地:家乡东明县从民国时期至今,先后分属直隶大名府、直隶大名道、河北省、平原省菏泽专区、河南省郑州专区、开封专区、山东省菏泽专区(地区、市)等五省六地管辖]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