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了,小学课本知识已经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许多数学奥数知识、文化常识、英语语法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学习和记忆。因此在对孩子的培养上面,应该更加着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同样重要。小学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并且为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习惯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主学习能力,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什么意义?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1,有利于学习的延续性
让孩子自己懂得如何学习,学习什么。让孩子懂得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目标。因为,学业生涯过后,走向社会,需要自己的努力,没有人能整天指导你应该怎么做。
所以,对于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培养,非常重要,要让孩子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去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而这种努力,就要靠学生的自我控制,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催促。
2,有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会告诉学生该学习什么,学生就记忆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哪个学生更认真,更仔细,学习成绩往往更好。然而,由于习惯了听从老师的指引,这些学生往往丧失了自己选择的能力。这样学生一直依赖于外界的支持,从而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
在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虽然走的不稳,但家长总是鼓励我们勇敢地迈出去。即使走得不稳,但都会使家长欣喜万分。都说现在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真正造成这个现象的就是我们这些看护花朵的人。我们把要求加在学生的意识上,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3,有助于成为创造力人才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懂得思考,能将自己正确的想法付诸实践的人,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理论的发展。在学习中,孩子一定要有自主意识,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我国现在就缺乏富有创造性,有自己独立想法,并为之努力的人才。
作为家长,究竟该如何有效的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一,端正学习态度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必须尽心尽职地上班,完成本职工作,这叫责任;做学生,每天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这也叫责任;这是你必须要做到的,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
有的家长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理解,不是埋怨题出的不好,就是指责作业布置的太多,当着孩子的面贬低老师,这是极其危险的,也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的心里。
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勇敢担当责任的人。自己定了目标之后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决心,学习虽有乐趣,但它毕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好比爬山,不能一步登天,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勤奋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进步。
二,引导、提高孩子的兴趣
拿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尽可能地肯定孩子的作业积极性。也许孩子本不打算马上做作业,你真诚地夸孩子有责任感,长大了,在称赞面前,孩子一般会改变自己,克制自己。沟通时,尽量把肯定句换成疑问句,为了让孩子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思考。比如:
“我们现在吃完饭了,接下来该做什么?”
“你想先写什么?”
“写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同时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要对学习表现出兴趣来。如果孩子让家长读一个故事,家长表现出对书完全没兴趣的态度,甚至说:“我才没工夫看这些没用的东西呢!”这对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种沉重地打击。孩子爱问,是因为对这本书籍产生了兴趣,家长在正确的引导,就能产生对读书的兴趣,慢慢的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监督孩子一心一意做作业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没有专心投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营造学习的氛围。干净整洁的书桌、书房很重要,孩子的书桌上不要摆放令孩子分心的东西;
2,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要去打扰孩子;
3,和孩子一起沟通,制定一份每日学习计划表。对于计划的每一部分,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认真聆听孩子这样制定的原因。
制定计划算是前期统筹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于自我意识的激发和参与感的培养。
四,合理解决问题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能在学校里完成的就不要都带到家里;放学后不要先去玩个够,等到精力耗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去做作业。
1,在做作业的时候要看清题目。审清题意后再动笔,不要做了之后才发现题目搞错了或者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去做。
2,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目,可以先绕过去,先做会做的题目,不要就停在那里无所谓地消耗时间。
3,所有的题目完成后,家长再看哪一些是孩子出现问题最多的类型,让孩子整理、归纳并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之后复习之用。
任何一个主动性强的人,必是一个自我构造得很完整的人,是一个对自己内心的力量有觉察的人。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进而形成习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家长自己做出主动积极的样板,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加以引导,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适于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
五,注意劳逸结合
孩子做作业是要动脑筋的,如果孩子连续思考问题的时间较长而得不到休息,大脑就会疲劳,会出现大脑运转速度缓慢的现象,这时候孩子的学习效率会下降,错误率会增高,这时候如果让孩子适当的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其学习效率反而会提高。
学习作为智力活动,必须以良好的记忆力为基础。有的孩子由于用脑过度,违背记忆规律,结果事与愿违。所以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要注意利用记忆规律,保证孩子有清醒的头脑进行记忆活动,还要注意记忆方法上的多样化,记忆方法得当,还能延缓脑力疲劳的发生。
家长切记不可顾此失彼,只要孩子用功学习,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眼睛健康。
要使孩子自主学习,就要尽量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主动参加的热情,而不是把孩子囚禁在大人设计的生活范围里,没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愿意做的事。
学校课本以外的事大多被反对,整天就是啃书本,白天在校学课本,晚上回家写家庭作业,周末上补习班或特长班,生活单一、乏味,久而久之就虎头蛇尾、敷衍了事,呈现出消极被动的行为。
任何事情,以孩子自主的面对为佳。家长要试着努力把孩子推到第一线,而不是你看他做事不上眼,看着心烦,就代替他做了。
家长务必努力进入到孩子自我成长的世界,了解那里的动态,而不是横加干涉、肆意打断,遵循孩子各阶段成长规律,用分享代替教导,尊重而不放纵。
六,先复习后作业
作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所学的生词、语法等,让他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课堂知识没有掌握,所学的内容没有消化和理解,作业自然就做不好,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作业,可以要求孩子在做作业前先看书,复习完了之后再动笔写作业,而不要图省事,回到家抓起笔就写。
复习是为了全面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是为了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且先复习在写作业还有助于对知识点的加深记忆,对课堂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小悦老师对于带过的孩子就做过这方面的了解,凡是在课前预习,课堂之后先复习后作业的孩子的成绩普遍偏高,学习知识点也较为扎实,成绩更是比较稳定的。
七,检查的必要性
检查孩子的作业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学习认真不认真,知识掌握的牢不牢,有没有学习困难等等,都可以从孩子的作业中有所反映。还可以有效地督促孩子的学习,让他感受到家长非常关注、重视他每天的学习进步。
同时,孩子自己主动的检查作业,也是十分必要的。小悦老师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平时的知识点记得很牢,功课也做得正确率很高,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成绩就是很不理想。
后来在帮孩子分析原因的时候发现,孩子自己在家做的作业全部都是家长帮着检查,导致孩子产生了一种依赖,只要是家长检查出错误的地方,孩子就能改正,家长没检查出来的地方,孩子也不知道做错了,自己也没养成检查的习惯。
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得孩子没有自主的检查的习惯,在考试的时候即使是会的题都会失误的答错,每次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所以,让孩子自主检查作业,不但可以了解哪些是自己的知识点不足,哪些是自己容易马虎的地方,哪些是自己容易忽视的地方,这样在孩子脑海里形成一个学习的思维,成绩自然提升的快。
最后启达教育老师想告诉各位家长朋友们:
想让孩子独立、自觉地完成某件事,建立参与感永远是成功的第一步。
所谓“万事开头难”,也许一开始实施起来会有点困难,但当孩子用一种思考模式,并且拥有这种参与意识,他会对作业、考试等任务由之前的排斥态度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态度。所以,请大家给我们的孩子多点耐心和细心,陪他们一起成长。现在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了,小学课本知识已经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许多数学奥数知识、文化常识、英语语法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学习和记忆。因此在对孩子的培养上面,应该更加着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同样重要。小学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并且为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习惯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主学习能力,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什么意义?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1,有利于学习的延续性
让孩子自己懂得如何学习,学习什么。让孩子懂得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目标。因为,学业生涯过后,走向社会,需要自己的努力,没有人能整天指导你应该怎么做。
所以,对于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培养,非常重要,要让孩子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去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而这种努力,就要靠学生的自我控制,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催促。
2,有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会告诉学生该学习什么,学生就记忆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哪个学生更认真,更仔细,学习成绩往往更好。然而,由于习惯了听从老师的指引,这些学生往往丧失了自己选择的能力。这样学生一直依赖于外界的支持,从而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
在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虽然走的不稳,但家长总是鼓励我们勇敢地迈出去。即使走得不稳,但都会使家长欣喜万分。都说现在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真正造成这个现象的就是我们这些看护花朵的人。我们把要求加在学生的意识上,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3,有助于成为创造力人才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懂得思考,能将自己正确的想法付诸实践的人,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理论的发展。在学习中,孩子一定要有自主意识,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我国现在就缺乏富有创造性,有自己独立想法,并为之努力的人才。
作为家长,究竟该如何有效的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一,端正学习态度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必须尽心尽职地上班,完成本职工作,这叫责任;做学生,每天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这也叫责任;这是你必须要做到的,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
有的家长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理解,不是埋怨题出的不好,就是指责作业布置的太多,当着孩子的面贬低老师,这是极其危险的,也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的心里。
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勇敢担当责任的人。自己定了目标之后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决心,学习虽有乐趣,但它毕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好比爬山,不能一步登天,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勤奋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进步。
二,引导、提高孩子的兴趣
拿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尽可能地肯定孩子的作业积极性。也许孩子本不打算马上做作业,你真诚地夸孩子有责任感,长大了,在称赞面前,孩子一般会改变自己,克制自己。
沟通时,尽量把肯定句换成疑问句,为了让孩子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思考。比如:
“我们现在吃完饭了,接下来该做什么?”
“你想先写什么?”
“写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同时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要对学习表现出兴趣来。如果孩子让家长读一个故事,家长表现出对书完全没兴趣的态度,甚至说:“我才没工夫看这些没用的东西呢!”这对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种沉重地打击。孩子爱问,是因为对这本书籍产生了兴趣,家长在正确的引导,就能产生对读书的兴趣,慢慢的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监督孩子一心一意做作业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没有专心投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营造学习的氛围。干净整洁的书桌、书房很重要,孩子的书桌上不要摆放令孩子分心的东西;
2,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要去打扰孩子;
3,和孩子一起沟通,制定一份每日学习计划表。对于计划的每一部分,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认真聆听孩子这样制定的原因。
制定计划算是前期统筹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于自我意识的激发和参与感的培养。
四,合理解决问题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能在学校里完成的就不要都带到家里;放学后不要先去玩个够,等到精力耗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去做作业。
1,在做作业的时候要看清题目。审清题意后再动笔,不要做了之后才发现题目搞错了或者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去做。
2,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目,可以先绕过去,先做会做的题目,不要就停在那里无所谓地消耗时间。
3,所有的题目完成后,家长再看哪一些是孩子出现问题最多的类型,让孩子整理、归纳并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之后复习之用。
任何一个主动性强的人,必是一个自我构造得很完整的人,是一个对自己内心的力量有觉察的人。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进而形成习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家长自己做出主动积极的样板,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加以引导,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适于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
五,注意劳逸结合
孩子做作业是要动脑筋的,如果孩子连续思考问题的时间较长而得不到休息,大脑就会疲劳,会出现大脑运转速度缓慢的现象,这时候孩子的学习效率会下降,错误率会增高,这时候如果让孩子适当的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其学习效率反而会提高。
学习作为智力活动,必须以良好的记忆力为基础。有的孩子由于用脑过度,违背记忆规律,结果事与愿违。所以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要注意利用记忆规律,保证孩子有清醒的头脑进行记忆活动,还要注意记忆方法上的多样化,记忆方法得当,还能延缓脑力疲劳的发生。
家长切记不可顾此失彼,只要孩子用功学习,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眼睛健康。
要使孩子自主学习,就要尽量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主动参加的热情,而不是把孩子囚禁在大人设计的生活范围里,没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愿意做的事。
学校课本以外的事大多被反对,整天就是啃书本,白天在校学课本,晚上回家写家庭作业,周末上补习班或特长班,生活单一、乏味,久而久之就虎头蛇尾、敷衍了事,呈现出消极被动的行为。
任何事情,以孩子自主的面对为佳。家长要试着努力把孩子推到第一线,而不是你看他做事不上眼,看着心烦,就代替他做了。
家长务必努力进入到孩子自我成长的世界,了解那里的动态,而不是横加干涉、肆意打断,遵循孩子各阶段成长规律,用分享代替教导,尊重而不放纵。
六,先复习后作业
作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所学的生词、语法等,让他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课堂知识没有掌握,所学的内容没有消化和理解,作业自然就做不好,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作业,可以要求孩子在做作业前先看书,复习完了之后再动笔写作业,而不要图省事,回到家抓起笔就写。
复习是为了全面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是为了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且先复习在写作业还有助于对知识点的加深记忆,对课堂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小悦老师对于带过的孩子就做过这方面的了解,凡是在课前预习,课堂之后先复习后作业的孩子的成绩普遍偏高,学习知识点也较为扎实,成绩更是比较稳定的。
七,检查的必要性
检查孩子的作业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学习认真不认真,知识掌握的牢不牢,有没有学习困难等等,都可以从孩子的作业中有所反映。还可以有效地督促孩子的学习,让他感受到家长非常关注、重视他每天的学习进步。
同时,孩子自己主动的检查作业,也是十分必要的。小悦老师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平时的知识点记得很牢,功课也做得正确率很高,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成绩就是很不理想。
后来在帮孩子分析原因的时候发现,孩子自己在家做的作业全部都是家长帮着检查,导致孩子产生了一种依赖,只要是家长检查出错误的地方,孩子就能改正,家长没检查出来的地方,孩子也不知道做错了,自己也没养成检查的习惯。
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得孩子没有自主的检查的习惯,在考试的时候即使是会的题都会失误的答错,每次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所以,让孩子自主检查作业,不但可以了解哪些是自己的知识点不足,哪些是自己容易马虎的地方,哪些是自己容易忽视的地方,这样在孩子脑海里形成一个学习的思维,成绩自然提升的快。
最后启达教育老师想告诉各位家长朋友们:
想让孩子独立、自觉地完成某件事,建立参与感永远是成功的第一步。
所谓“万事开头难”,也许一开始实施起来会有点困难,但当孩子用一种思考模式,并且拥有这种参与意识,他会对作业、考试等任务由之前的排斥态度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态度。所以,请大家给我们的孩子多点耐心和细心,陪他们一起成长。很多家长常常为了孩子写作业而头疼不已,有一句玩笑话广为流传“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作业反映了孩子时间管理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家长何尝不想提高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习效率,然而往往却事与愿违。这主要是因为其间存在一些误区和方法的不得当。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一、幼儿时间管理的常见情况
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堂时间
还有些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课上安排的任务不能够很好的去完成,课间的时候又忙着和小朋友玩耍,没有及时的完成课上的作业,需要把很多课上的作业带回家里去做。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课后作业繁重,但其实如果效率抓紧的话,孩子完全可以在校内完成相当一部分的作业任务。
课后任务过于繁重
家长给孩子安排很多的课后的任务。甚至有很多的小学阶段的孩子,从学校放学之后就直接进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有的孩子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课后补习班,让孩子逐渐对学习的安排产生了厌恶的心理,不自觉地通过拖延时间来对抗这种过多的课业的任务安排。
孩子的时间安排比较被动
家长对孩子的时间安排很详细。多数孩子在课后对时间没有概念,孩子在离开学校后的时间完全由家长控制,真正自主的时间不够多。
孩子的兴趣范围过于单调
很容易沉迷到虚拟世界,手机游戏当中,不愿意离开手机,玩了很久也放不下。
在心理学上对于“时间管理”有一个概念“时间管理的倾向”。时间管理的倾向包括时间的价值感,时间的监控能力,时间的效能感这三个维度。
时间价值感是指一个人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度。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对此却没有太多的概念。孩子天性是玩,所以在他们的概念里面,更多的是我有多长时间来玩。这就需要家长逐步增加孩子对时间的价值感,比如说在这个半个小时里面,我们可以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例如把作业写完。
时间监控能力是指一个人合理运用时间的能力,通过自己设定目标,安排计划,从而合理分配资源等等,是孩子对时间的监控能力,也就是孩子对时间的觉察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也是需要逐步的培养,而不是天生就拥有这方面的能力。过早的对孩子抱有时间监控能力方面较高期望值的话,往往会超出孩子大脑发育的水平。所以对时间的监控,也就是对时间的觉知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时间的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以及自己对时间管理能力的一种信念。这是一种正向的信念,当孩子对自己管理时间的能力有所信心之后,就觉得自己对时间管理的能力还不错,之后他才能逐步地管理好时间。
比如有的孩子在半个小时之内把自己所有的作业都写完了,那么他觉得我是有能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从而对这种管理时间的信心会更足。
二、时间管理的错误做法
有的家长采取了错误的管教方法,使得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更加不理想,而且拖延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长。原因在哪儿呢?
代替孩子做好每个时间安排
比如何时写学校的作业,何时写课后作业,何时先写什么作业后写什么作业,何时玩,何时洗漱睡觉,何时去做什么等等细节。有的家长对此会包办的很详细,甚至有的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当中,家长都坐在旁边,紧盯着看哪一个步骤没有做好。
这就会让孩子的独立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孩子对时间的自我效能感也得不到提升,时间安排全都交给家长,对时间管理的自信心当然也就非常弱。这种方法就是不得当的。
课业任务安排的非常满
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玩耍时间,这也使得孩子没有途径去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不得不用拖延时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对抗情绪。
久而久之,孩子对时间的概念会越来越薄弱。所以一旦这种行为突出、持续的时间太久的话,就很难去改正。如果到了中学的这个阶段,还是这个样子的话,我们再帮助孩子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就相对非常困难了。
大声呵斥
有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做事情总是显得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家长们对待这种情况往往会采取大声呵斥的方式来督促孩子加快速度。但是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貌似有用,久而久之,随之而来的是孩子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情绪也变得很差,更谈不上管理好时间了。
因此,以上几个方面的错误的做法是家长需要去认识到,并且需要去改正。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时间管理给予一定的关注,但不能过度干预。
如果家长如前文所说的事无巨细,对孩子的时间安排过于细致,每件事情管理的过于严格;或者是给孩子的时间安排满满的;或者是用一些不适当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拖延的行为,那么就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管理,也不利于孩子对时间管理的自信心的提升。
三、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观察和了解孩子
首先,家长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性别、爱好。往往男孩子好动、管不住自己,女孩子相对安静听话一些。
在培养时间管理能力上,好动的孩子的任务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分成小块来完成,而且完成了之后就马上给予语言的鼓励。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完成这一小部分任务非常值得赞赏。这样就可以提升一部分孩子对时间的自我效能感,对管理时间也会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兴趣。
先培养孩子的时间的观念和时间的意识
孩子对时间的概念,需要一些具体具象的事物来辅助,不能单纯只靠孩子去理解时间有多宝贵,时间有多紧迫等等。
孩子若没有具体具象的事物来辅助的话,他往往很难去理解。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就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来练习,比如说练习孩子自主看钟表的习惯。有些孩子看钟表一开始非常费劲或者是逃避,家长就可以用这个电子手表或有数字标记的钟表,让孩子对时间感知的感觉逐步增强。同时也让孩子逐步了解到,在一段时间里面,他如果集中注意力可以完成多少作业任务。
比如他可以在十分钟里面,背好几个单词等等。这样孩子对时间的价值感观念就会有所提,有所认识。
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我时间管理能力
大一些的孩子,家长要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一些时间。比如写作业的时间计划,但也可以先限定一个原则。例如回家之后玩儿游戏的时间,一定要在写完作业所有作业之后才能进行。
增强孩子时间管理的自信心
经常和孩子探讨他们在时间管理上的有哪些进步,让孩子对自己时间管理更加有信心。提升孩子对自我时间管理的自信心,是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步,希望家长能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