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从小培养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三观分别对应着:1、世界观:世界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2、人生观: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是什么?3、价值观:如何活着才算是有意义的。三者相互影响是有一定顺序的。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了价值观,例如,你生活在100公里内,那么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只有100公里,无法触及100公里以外,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当初为什么会超越东方国家的原因,自从他们开辟海上航线,让自己的世界观从一个国家扩展到了半个地球,这样的世界观决定的人生和价值观让他们强大,中国的闭关锁国正式局限了世界观的发展,最后被列强侵略甚惨,最终醒悟,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对于我的小孩,我想这三观都存在问题,因为目前我从她的生活细节来看,比如跳舞跳得不够准确就不跳了,一个人玩,和别人沟通不畅就会大声吼叫,呼喝别人,亦或者是无法融入集体时,干脆选择自己玩,又或者稍微懂了一点,就丝毫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种种的迹象,告诉我,我的孩子正在向一个不良好的事态发展,严格的说三观不正,是一种典型的自卑造成自负的情况。
如何改变这种呢?我想首先应该三观形成的方向去解决,也就是首先从价值观找起,为什么她会产生这种自备的价值观?我深刻剖析了孩子从出生以来的变化,从出生后到半岁时,我还在她的身边,那时候我的母亲协助我带孩子,和我们住在一起,孩子的一言一行我都能把控,所以还是健康,性格开朗,稍微逗一下就会笑,可是她半岁后,我就去外地上班了,母亲考虑我没在家住我家不方便,因此带着孩子去了乡下,到了乡下,孩子在那里接触了除自己父母亲以外的很多人,让她眼界开阔,兴趣泼然,不过也许没有在父母眼皮底下的孩子,总归会养成一些野性,但只要她是开心的快乐的也就无妨,只是我的母亲也就是她的外婆回到乡下,似乎就会有忙不完的农活,所以再怎么也无法像在我家里那样单纯的照顾孩子。所以,我总觉孩子穿着不够整洁,不过还好,身体健康。直到她的爷爷奶奶不知道什么原因,起初不愿意带她,后面又说要带她了,加上我心疼母亲身体,也就在孩子半岁多的时候,让她爷爷奶奶带到了他们老家去带,直到读幼儿园2岁半的时候。
其实,也许你已经发现问题所在了,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已经转了2波人带,因为各自家庭的观念带来的变化首先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她不知道如何选择,针对半岁的她,意识力刚开始启蒙,瞬间能给予她安全感的人(外婆)消失了,变成了和她不熟悉的爷爷奶奶,换了一个环境的她,她如知道怎么回事,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本来从出生到半岁,一直相伴左右的人从2个变1个了还能适应,突然从1个也没有了,那种落差感和不安全感给她的人生带来了第一次的自卑,让她认为没人爱她了。半岁后到读幼儿园,在爷爷奶奶家,因为爷爷奶奶的个性不善于表达沟通,也不善于人际关系的性格,给她带来的没有和其他小朋友深入接触和学习交流的太多机会,让她可以说缺失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当她不会沟通时,总是大吼大叫。直到进入幼儿园,她这方面的能力缺失才彻底显现,她不爱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不爱说话,或者遇到可以说的小朋友就不顾场合说话的情况,从而遭遇到老师冷落和同学的不喜欢。也可以说在爷爷奶奶家的生活造就了她人生第二次的自卑。
基于这两次带来的自卑,让她的表现一直不佳,在爸爸眼里,她成了一个坏孩子,不听话,脾气暴躁的孩子,让对她一直有很大希望的爸爸很失望,做出一系列表情和动作,让她觉得她真的是太逊了,无法达到爸爸期望的那样子爸爸的无知抹杀了她对爸爸的渴望,所以她和爸爸关系一直不好,她虽然说不出来,但似乎能感觉到,所以她第三次自卑了。三次的自卑让她半个幼年都在不看好中度过,因此,她的自卑感就来自这三次的经历。
终于在她3岁的时候妈妈回来了,也就是安全感回来了,所以她经常会努力尝试一些事情了,表达也比以前顺畅了,4岁的时候还得到了花篮宝宝,虽然脾气性格还未完全变好,但总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但也正因为如此,她觉得她很不错了,这种不错能够证明自己行了,所以她开始目中无人,稍微懂一点,就认为自己很不错,指挥别人,呵斥别人,这样的行为在绘画上和在老人家那里玩时表现得极为强烈。她很想通过这种行为来掩饰她之前的那三次自卑带来的影响,从自卑转为了自负,让我十分头痛。
那么,从这种情况来看,错在哪里呢?其实错在我们父母,我们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初如果我能意识到上面哪些的话,我绝对不会把她转给爷爷奶奶带,哪怕我的母亲再辛苦,我想办法补偿她也让她带孩子,不给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换环境。就算她变得野一些,但是至少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不应该让她的不安全感转化成自卑感,进而成为自负。现在我也应该更多的和她的父亲沟通,让他多一点耐心,和我配合好,一起让孩子觉得她很安全,不用去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大胆的表达出来,学会处理和应对自卑带来的问题,树立她的自信,让自信来撵走自卑和自负。作为父亲的他,除了光去寄希望于孩子,也应该有切实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后,才有可能达到他想达到的状态,而不是只想不做!或者认为作为父亲只拿钱交学费就是尽责任和义务了,希望他明白物质的给予只会带来一个拜金主义或者自暴自弃的孩子,要真正考虑除此之外,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所以,我大胆计划在她小学前,一定要给她树立初步的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她以后才会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不骄不躁。
现在,我们作为父母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对孩子未来2年内的教育有一个计划。慢慢培养她的正确三观。帮助她向着梦想前进!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变态社会心理,诸如“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等,都是嫉妒造成的恶果,嫉妒是对青少年人际交往危害最大的一种心理障碍。
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变态社会心理,诸如“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等,都是嫉妒造成的恶果,嫉妒是对青少年人际交往危害最大的一种心理障碍。
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孩子在竞争的环境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独生子女多有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的性格特点,这种竞争有时就会演变成嫉妒。孩子嫉妒的表现有:嫉才,嫉妒那些学习成绩比自己好的人;嫉能,嫉妒各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嫉美,嫉妒长相比自己漂亮的人;嫉德,嫉妒那些性格好、同学关系搞得好、朋友多的人,等等。总之,嫉妒心重的人,只要别人在某一方面超过了自己,就会产生嫉妒,就会千方百计抬高自己,想尽办法贬低和打击对方。
嫉妒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与成长危害极大,因嫉妒而陷害他人的人往往毁了自己。这样的例子古已有之。
我国的战国时代,庞涓和孙膑一起投师鬼谷子学习兵法,算是同窗好友了。但庞涓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他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后,将孙膑骗到魏国,处以膑刑使孙膑终身残废。但后来庞涓也没有好结果,终被孙膑战败而死。
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的男主人公,威尼斯大将奥赛罗误听谗言,嫉妒的烈火使他丧失理智,竟将贤惠美貌的妻子活活掐死。后来真相大白,他后悔不已,自杀身亡。
当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流露出这种嫉妒思想时,家长不能忽视,要做正确指导。否则,嫉妒成为习惯,会误了孩子的一生。
第一,家长要了解孩子嫉妒到什么程度。
因为,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股锐气,当周围的人超过自己时,总觉得不服气,别人能办到我为什么就不能?于是发奋努力,与别人一争高下。这种心理是十分正常的,人也只有在这种动力下才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面对别人的成功,只是想方设法暗算、打击别人,而不是奋起直追,这就是深度嫉妒心理了。要多和孩子交流,仔细地分析孩子的心理状况。
第二,面对他人的成绩或优点,要教育孩子既要正视,又要不服输。
要求孩子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短处,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要不甘落后,勇于竞争。
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的4个细节:
(1)父母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成人的嫉妒。
(2)父母要帮助孩子消除自私的心理,教育孩子学会宽厚待人。
(3)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如人的地方也不要自卑,要么努力追赶,要么泰然处之。
(4)父母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身家庭状况,不要处处都与其他的孩子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