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有所作为,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思维跟方法上做得不够好让孩子随波逐流。没有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您想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必须要做的是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自律学习的好习惯。
自律的孩子各有各的幸福和满足感,不自律的孩子却大同小异。
明明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再玩一会,翻箱倒柜地找吃的,玩手机,看电视,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到了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猛然醒悟,奋笔疾书,最后草草了事。
这样一来,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每当要考试时,又后悔不已,后悔自己当初怎么没有努力一些,后悔那些白白浪费掉的时间。
等到下一次,又一样的管不住自己,又是一样的后悔,于是陷入了不自律的无限循环。
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儿童磁性自律表
其实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捷径。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儿童心理专家进行研究,孩子在6岁前会经历非常关键的多种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岁半左右出现,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固定的程序和秩序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在这种“直线式思维”里孩子形成一种内在逻辑。
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的脱离这种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儿童磁性自律表
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被养育者误以为“不听话”、“没事找事”,用批评、呵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压制孩子的行为和反应,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阻碍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潜在意识,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性的发展。
父母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完美的度过这一时期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首先,需要养育者极大的耐心,不强行制止孩子,接纳孩子的偏执。
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完全,通常用哭闹来表示不满。这时需要爸爸妈妈引导孩子理清想法,也可能要猜测孩子的想法。
现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忙着为生活奔波,能够如此慢下性子,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其次,尽可能提供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也可增加有趣又好玩的生活仪式感。
比如,晚上睡觉之前,宝宝拉上窗帘,关上灯,晚安星星,晚安月亮,晚安小椅子,晚安小床……
比如,孩子在固定的餐椅上吃饭,有属于自己可爱的小餐具。
家长的秩序化让孩子得到安全和满足,孩子的本能得到尊重,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
儿童磁性自律表
最后,恰到好处的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更容易。
垃圾扔进纸篓里,自己衣被自己理,醒来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袜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齐……
家长引导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程序,即便孩子的动作有些笨拙,也要耐心等待,最终会形成好习惯。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长们,可以使用优力优磁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磁性自律表,配合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在孩子做到了某一项自律习惯后,可以做适当的奖励,来激励孩子完成自律好习惯的养成。
自律性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无论孩子天赋多聪明、IQ多高,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做事也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
1. 延迟满足
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首先要从延迟对孩子需要的满足开始。心理学实验已经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最早出现在宝宝6~12个月,而4岁则是自我控制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从孩子很小时家长就要有这种意识,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适当延迟满足孩子欲望的时间。也不要让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注意培养宝宝抵制诱惑、克制自己的能力。
记得女儿三岁左右时,有一次在商场里看到了一个遥控小汽车,喜欢的不得了,非要买着不可。我想不能让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坏习惯,得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虽然看着孩子眼泪汪汪的小脸也很心疼,但还是咬牙坚持没给她买。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孩子特别懂事,就偷偷把遥控车买回来给了孩子一个惊喜。没想到这件事过后,带孩子去商场时丫头再也不吵闹着要东西了。看来,只要家长在生活中多注意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会慢慢养成的。
2. 时间管理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离不开对时间的管理,当孩子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家长就要逐渐培养孩子在时间上的自律意识。孩子想做某一件特别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时,家长要先和孩子约定玩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孩子可以尽情的玩,约定时间一到,孩子必须自觉停止。如果孩子不能马上停止,就需要对孩子适当“惩罚”,可以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下次玩的时间,让孩子为自己的“违约”付出代价,培养孩子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守时的重要性。当孩子开始做一件不太喜欢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做家务时,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制定完成的时间,告诉孩子只要认真完成,剩余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让孩子逐渐养成重视时间的良好意识和管理时间的良好习惯。
3. 提供动机
训练孩子的自律能力,不能光凭家长的“行政命令”,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诱惑力的动机。家长首先要了解什么才是孩子真正在乎或需要的事情,当要求孩子在某一方面自律时,尽可能想办法把你的要求与孩子的某种需求关联起来,构成因果关系,给孩子的自律提供一个强大的动机,促使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完成。
女儿小时玩完玩具从来不收拾,嘱咐多少遍也不听。为了让女儿能自觉收拾玩具,我想了一个点子,然后告诉女儿:“如果不把玩具收拾好,玩具就会自己藏起来,不和你一起玩了。”刚开始,女儿根本不相信,玩过玩具后还是乱放在那儿,我就趁她看不见时把玩具藏起来,结果女儿找不着玩具了,女儿特别惊讶:“玩具真的藏起来了!”“我还想玩这些玩具”———这个简单的需求成为女儿自觉收拾好玩具的强烈动机,再也不要我督促了。
4. 遵守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则的争先恐后势必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要想孩子自律,首先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正面的影响,在日常行为中为孩子树立遵守规则的好榜样。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各种规则,行人车辆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小朋友玩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各种体育运动要遵守竞赛规则,还有要礼貌待人啦、按时作息啦、做事不影响别人啦等等,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给予孩子监督指导。
比如,孩子想荡秋千玩,可是已经有小朋友在那里正玩着呢,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先来后到”的规则,劝导孩子学会克制自己,陪孩子耐心等待。全家一起出游,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大声喧哗,遇到热门景点需要排队时,家长一定要不加塞、不催促,孩子在旁边看着呢。要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严肃性,可不能让自己的“不文明”影响到孩子。
5. 游戏训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叫情境模拟游戏,能够很好的锻炼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医院、商店、学校、消防人员救火等等。在模仿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走神了,家长要提醒孩子回到自己的角色中,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给孩子提供一些训练活动,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也不失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女儿最喜欢和我玩的是折纸小游戏,准备一些白纸片,随意折出一些小动物、小物品,按照个人的喜好画上颜色,再把自己的作品和树叶、小石块等身边的小物品摆成不同的造型,一起欣赏,那叫一个美呀。这种动手类的小游戏,孩子大都非常感兴趣,既锻炼孩子了的注意力,长期坚持下去还能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自律的能力。
孩子自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家长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进行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反复的情况,家长要多关爱、多提醒、多鼓励,这样才会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自律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