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体育课?小时候在学校,最期待的就是上体育课,尽管要经历一系列诸如跑步、做操、体能测试等“无聊”的项目,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自由活动环节。自由活动,给孩子们一个篮球一个足球,老师也轻松,大部分孩子也开心,何乐而不为呢?可是细细想来,这样的“自由活动”也会扼杀许多孩子对运动的兴趣,从而对体育课心生恐惧。给小朋友体育课“自由”的比赛,事实上是一个合理化恃强凌弱的项目。回想小时候,大多情况都是在踢足球分队的时候,运动能力强的同学优先选走了前锋、中场等引人注目的位置,而不擅长运动的同学往往被按在后卫和守门员上,不仅很少能得到拿球的机会,被对手得分以后还要受到本方“小球星”们的指责和抱怨。孩子们成长速度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只是发育较晚,并非天生运动能力弱。但是这短期阶段性的“弱”,给孩子们的心灵打击,却可能直接扼杀了未来对体育课的兴趣。东方审美讲求“一白遮三丑”,太阳下的挥汗如雨和害怕晒黑,也成为许多注重外表的同学不爱体育课的原因。连一些体育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把自己包裹得十分严实,墨镜防晒衣一样不落,宣布自由活动以后便回到办公室享受空调风,学生们自然也难以享受这样的体育课。本身在儿时就已经对运动失去兴趣的孩子,可能更加厌恶体育课了。体育课并不一定是身体力行的不断练习,从其他角度看,体育课也可以成为“了解体育”的过程。在身体的锻炼之余,我们也可以引领孩子们欣赏高水平的运动之美,领略库里是怎么在三分线外把球投入刚好大小的篮框、梅西是如何在小空间内带球突破重重包围、乒乓球天团需要多惊人的眼力才可以看见飞速而来的小球,更不用说一次次突破水上和陆地速度极限的孙杨和博尔特。当孩子们再次站在运动场上,一次又一次投篮不中、用脚很难控制足球、把握不好乒乓球的速度和击球力量、一口气游泳和跑步不到100米就气喘吁吁时,或许这时候就能真正理解到运动员的价值。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以后问出诸如“国足踢不踢得过校队”的问题的几率也会降低一些。体育顾名思义是“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教育”,但是增强运动技能并不一定是体育课唯一的教学目的。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和爱上运动,比此时此刻投进一颗球更为重要;给孩子们运动的目的也不只是超越对手,在运动中培养自身的坚持不懈、与队友的团队协作、与对手的互相尊重,这些在运动中获得的体育精神,比单纯的“胜利”更有意义。因此,不妨先培养孩子们一颗热爱运动的心,可能比练更多的球、上更多的体育课更为重要。发布于 -07-17赞同 5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与諼 似平生所有毫无逻辑的文字里,梦是例外6 人赞同了该回答合理规划吧,不要让学生做难度较高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课前热身一定要做,跑圈什么的都行(个人觉得跑圈有效可学生基本上都超级不喜欢)体育课不是浪费时间,真的有好处,具体我就不老生常谈了再就是多注意学生,请假的,未到的,人数什么的,毕竟出了事是体育老师的责任各位同学一定注意安全,真的很重要,可能你觉得不至于,但是撞一下磕一下绊一下有时候真的挺严重的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它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防治疾病,益寿延年乃至提高和改善整个民族体质,都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群众面广,各种年龄、性别、不同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都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宜的锻炼。形式与内容灵活多样,可独自锻炼,也可集体进行。锻炼的内容极其丰富,可分为:健身运动、健美运动、娱乐性体育、格斗性体育、医疗与矫正体育等5类。锻炼方法多种多样,除教学和训练中常用的练习法(包括重复法、变换法、综合法、循环法和竞赛法)外,人们还在长期锻炼实践中,形成不拘一格的各种健身法(包括早操、工间操、生产操、库珀12分钟测验等)。锻炼内容和方法的确定及整个锻炼过程,都应遵循身体锻炼的原则,即有针对性,因人制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适宜的负荷和注意锻炼价值等。此外,如能同时运用形神结合、动静结合和内外结合等中国传统练身方法,收效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