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正的父母是名牌大学毕业,夫妻两人是高学历高智商,工作能力出众,事业也是十分成功。自从有了孩子后,正正妈妈用“完美”的标准要求孩子。
在正正的教育上,妈妈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从正正牙牙学语开始,妈妈就给他定制了一套“完美”的学习计划。天天给孩子读唐诗,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轮流跟孩子说话,带着孩子参加各种早教培训班。孩子的确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正正在入园测试中的表现几乎令老师和其他家长震惊。正正妈妈在自豪的同时,对正正的教育更加严格了。
大到学习文字会话,小到生活点滴,妈妈对正正的要求相当严格。正正有一点不合标准,妈妈就立刻给他指正,要他重新再来一遍。如果重新做还是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正正就会受到惩罚。虽然妈妈不赞成体罚,只是象征性打下屁股,或者取消看电视或者去游乐园的机会,但是妈妈认为,对孩子严格要求会让孩子越来越出色。
然而事情的发展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正正自从上了小学后,不仅各方面表现平平,没有一点突出之处,甚至有了厌学、自闭的倾向。他不喜欢与同学老师交往,性格内向,又很倔强,凡是喜欢跟老师对着干,很难管教。老师们听说过他在幼儿园的表现,都百思不得其解:“这孩子怎么越长大越不行了?”
像正正妈妈一样对孩子的教育呕心沥血的家长不在少数,可是大多结果都与正正一样:孩子不但没有越来越出色,反而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难以管教。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一切都是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惹的祸。要知道,孩子不是一块石头,你想怎样雕刻他,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孩子也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然而过于严厉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孩子的内心,只一味强调家长的权威和期望,最后只会令事情走向相反的一面——孩子愈来愈叛逆,性格和学习上都出现问题。
这样的情况常常会让家长产生无力的焦灼感:为什么自己越用力,孩子越不行?其实教育并非单纯的管制,如果家长只要用力地去管教孩子就能管好孩子,哪里还会出现“不成材、不成器”的情况呢?试想一下,整天面对权威,毫无平等可言,没有自主意识和自我见解,这样的孩子,除了压抑和不快,哪里还会有什么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呢?
我们先讨论一种很常见的理念:应该对孩子严厉些。很多人害怕溺爱孩子,转而对孩子严厉或者过于严格。这样的确不娇惯孩子,却不小心成为一种新型的包办和溺爱。
什么叫做包办、溺爱?包办式抚养是指该由孩子决定的事由父母代替,孩子能做的事不让孩子做,由父母包办的现象。再看看过于严格或者严厉的表现:过多控制孩子,什么都干涉孩子,较少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和选择;孩子必须严格按照父母的要求、规矩、计划安排来;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坚决拒绝;逼迫孩子做父母觉得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最好的“管”就是“不管”。给孩子适当的自由,适度的空间,不要全包揽。过度的管制只会让孩子厌烦、苦闷,最后慢慢变得不听话、叛逆、没有自信,情况只会越来越糟。有人误以为严厉的育儿方式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其实不然。论语所说:“以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严厉对待,那为什么会认为该严厉对待孩子?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主张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在日常教育中难免比较严厉。那么,父母过于严厉对孩子来说是什么样的体验?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该用户已前往火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又能怎么样,现在的家长根本不听你说的,自认为自己说的才是正确的,你是小孩懂什么?
@圈圈就是个音游狗怎么了:我不算管得严,但是父母高高在上的态度让我觉得难受。
@喵喵的猫猫叫满宝:作为老师的孩子是不是感触应该最多?考试90分以下挨打,出去玩挨骂,夜里躲在被窝里偷偷发短信,父母不在家偷偷看电视。讲真的,黑色童年一点不夸张。但我知道妈妈是爱我的吧,现在也开始慢慢变老,我也不再去批评她啦,但是以后自己的孩子一定不会这样教育的。
@BANANABCDEFG:长大了就会发现自己的有些心理障碍或者阴影很大一部分是父母给的,很沮丧、很无助,想谈心却被训斥的时候真的超心塞 ,我也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觉得他们对我好很辛苦,可是有的阴影真的是会影响一生的!
@高高思密达:不能太严,适得其反, 当然也不能松,要有正确的引导~不然 你不知道孩子背着你在干什么 ~
@奶粉是小公举:小时候什么都帮我弄好,新认识一个同学都要问出家里十八代干什么的。变得不想交友,导致都有交际障碍,十八岁以后又想突然让我变得八面玲珑!
@叶什么嘉嘉:不要一昧埋怨,长大了就知道管严点也挺好……不能说一直快乐长大但是至少也平安长大了,交的周围的朋友人都很好,成长环境自己也觉得超棒,也不是管得严就交流困难了,我和我爹妈交流还挺好的啊……这个分人吧。
@慧慧慧什么都不会_CLH:不能说父母太严是错的,但负面影响都体现在性格里了。
@多B特v蒙B德09:看来玩微博的还是年轻人居多,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同时代的差异,现在的社会到处泛滥着红灯绿酒,网络的发达加上父母的管教和压力,才导致了青少年这么大的叛逆心理。其实长大了自然会明了是为你好,青少年自制力差,放任你出去你能把持好自己?我宁可被孩子埋怨管教太严也不愿听见他长大后感叹父母没管我。
2看来,爱之深责之切,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孩子犯错误,却也会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那么,家庭教育,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
心理学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种:即严厉型、溺爱型、忽视型、和民主型。
忽视型很多会出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里,而且忽视型是最最不好的教养方式,因为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通常最后会内心冷漠和残忍,成为罪犯的可能性极大,心理学术语叫做“反社会型人格”,或者就如毕节的四个自杀的孩子,他们是对自己的生命冷漠和残忍。
典型的严厉型家庭里:
• 有规矩则没有自由
• 孩子没有选择权
• “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孩子没有发言权;
•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则是:要么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主见,自卑,习惯于服从,要么变得特别叛逆,自负及具有攻击性。无论哪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都是很大的;
典型的溺爱型家庭里:
• 有自由但没有规矩
• 无限制的选择,包办
•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偏执,没有责任心,无法适应社会要求。
民主型是各种心理学流派都非常提倡的一种教养方式:
• 有规矩也有自由;
• 有限制的选择
• “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 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能够培养孩子的重要感知力和能力
3那么,到底该严厉还是该民主?
如果没有规则,没有指导,孩子便没有章法可循,也无法去更好地认知世界;如果只有规则,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原则性来办,那么孩子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一定的圆融性。英国的家庭教育是一种规则下的民主,既能约束孩子,也会培养孩子的主见。不妨可以借鉴一下。
1.宽泛的规则,并非严格的约束
英国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非常宽泛而全面。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英国家庭常常不仅要求孩子要有较高的自律力,同时要求孩子也要有礼貌和教养。
2.标准的作息时间
Bill生活在一个典型的英国传统家庭之中,从出生开始,爸妈就给他制定了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时间,还有每天睡觉的时间,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在Bill小学的时候,Bill睡前一定要先在晚餐后两小时洗澡与刷牙,然后睡前看一部分童话书籍才能安然入睡。尤其是吃饭这件事情,给Bill制定了严格的主餐时间与零食时间。有一次Bill闹情绪没有好好吃午餐,那只能等到晚餐时刻才吃饭,中途不能吃别的东西。
3.待人接物的礼仪
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英国家长通常是督促孩子的实施,规范他们的行为准则,在大大小小不同的规则中,摸清楚待人接物的礼仪,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观念,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英国家长不是强制性地把自己的善意加给孩子或者苛责孩子,例如用自己的情绪去督促孩子:“你怎么又在吃饼干?”“你怎么还不去写作业?”他们采取的方式是恩威并施,奖惩并进,让孩子从心灵深处和日常生活之中领悟待人接物的礼仪。哪怕是在餐桌上,也会鼓励孩子要自主进食,并且杜绝孩子的偏食和挑食。
4.重视输赢,但更重视追求输赢的过程
中国家长历来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的排名情况,是否能进入名校学习等等因素。而在英国的家庭教育中,不是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是否进入名校,相反,“输赢”也常被英国家长挂在嘴边,他们也很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但是相比结果,他们更加注重孩子去追求与付出的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