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书法艺术的当代意义 绝对出乎你的意料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书法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书法作为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分为硬笔和软笔两种表现形式。表象理解书法是指书写的法度。中国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

书法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书法作为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分为硬笔和软笔两种表现形式。表象理解书法是指书写的法度。中国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人类模仿的本能,他们在劳动中以图画记事,具有简单而混沌的审美情趣。这些史前书法艺术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化成我们今天的汉字。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统一文字称秦篆书即小篆,小篆来源于金文和石鼓文。其中有李斯书《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等。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小篆缜严苛刻,书写不便,篆之捷也、便是隶书。为了书写便利,继而隶书出现了,所以,秦朝是书法承传与创新发展的阶段。
东汉是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崔瑗的《草书势》。汉代书法发展为两类即汉隶和草书。
三国时期,钟繇创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楷书由此进入刻石的历史。
两晋时期,艺术上追求雅淡中和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
魏晋精神的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献之的《洛神赋》书法虬劲端正,创“破体”与“一笔书”。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代表作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书法艺术分为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承传而尊法度,畅意追索晋代书法的虬劲之美。中唐发展创新、不断求索。晚唐书法亦有一定进展。
从盛唐的"颠张狂素"到中唐颜真卿楷书,再到晚唐的柳公权,唐朝书法达到了书法史上顶峰期。
宋朝书法重哲理性,重书卷气,重风格、重表现,同时倡导个性化和独创性。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艺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作创新之意。
明朝书法艺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明中、明末。明初书法从“台阁体”到明中吴中四家崛起,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而宗法晋唐,笔调宗法绝代而弥高。晚明书法震荡视觉,侧锋横涂,满纸烟云,具批判性。代表书法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而董其昌则遵守传统、墨守成规。
近300年以来,中国清代书法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开创了碑学。碑学借古开今、流派纷呈。以抒情扬理为美学思潮。当时著名的书家有金农、邓石如、张船山、赵之谦、吴昌硕、何绍基、康有为、张裕钊等。近现代书法艺术,碑派占主流地位而取法汉碑和上古篆书。有林散之,沙孟海,陆维钊等。
现代书法艺术取决于现代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内涵。书法的意义在于可以修身养性、抒发性灵、体悟创作能量、领悟审美素养、蕴藉时代精神和特色。书法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彪先生参加完“颠毫踏界·五人书法作品邀请展”开幕式,下午三点至五点在张家界航院第七阶梯教室举行了一堂题为“书法艺术的当代意义”讲座。张家界书法艺术界、艺术收藏界的书法家、书法艺术爱好者以及张家界航院、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师生几百人慕名而来,济济一堂,盛况空前,堪称事关推动张家界书法艺术创作的“大事件”。
书法艺术的当代意义, 顾名思义,即“书法艺术”在其所处时代存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既是言说书法艺术自身价值体系建设的话题,也是事关“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确立直至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和原则问题,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刘洪彪副主席从“甲骨文”、“小篆”、“隶”“楷”“行”、“草”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所形成的缘由以及形成初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政治、军事、天文、地理等不同领域记事的实用意义,到书法艺术面临当今飞速发展的高新科技时代,由一个近乎唯“书法”水平优劣作为界定社会精英标尺的社会进入到一个从小学生到不同年龄段,凡受过教育的职场人员皆以键盘取代了毛笔的时代,除了有意识的“书法艺术”以外,在“毛笔”几乎淡出人们记忆的当下,就“书法”实用意义的削弱事实给出了很客观的答案,同时也对于曾几何时,“书法”的存在意义和可能性让一部分关心书法艺术未来的热心人士有过焦虑和彷徨,让对书法艺术的内在本质缺乏深入了解从而对“书法艺术”发展产生过质疑的现象,刘主席以实际行动现身说法,从国内到国外,从基层群众到高层领导干部,他以一个艺术家和书法艺术领导者的身份,站在书法艺术传承的立场,从不同的社会时代,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中国书法”发展历程的影响,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详尽剖析了“中国书法”从形态变化到身份转换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都必须遵从和顺应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书法”历经几千年,在各个时代的形态和地位都是社会文明和历史文明发展的产物。“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符号、国粹,顺应时代发展的先锋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包容品质是与生俱来的,“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毋庸置疑。相反,“中国书法”在面临当今高新科技时代,对自身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中国书法”作形式突破走向新的高峰的最佳契机。

书法艺术的当代意义 绝对出乎你的意料(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