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似乎天生下来就要变一些花样,出一些怪招,好让父母们应接不暇。把玩具地摊似地摆了一地,饭前猛啃饼干,水放好了却黏着电视,该上床了却腻着妈妈。说起来,这都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对于天天要穷于应付,想尽办法,结果却依然要为一再重演的历史收场的父母而言,不找出根本的解决之道,命运无疑就是天天都要上战场!我们都希望看到孩子们游戏玩耍的时候能够安安静静地,凡事都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做。可是往往事与愿违,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甚至可以为一些琐碎的事大哭大闹起来。日复一日,整个家就像笼罩在愁云惨雾里一般。
一、父母该有的认识
初生的幼儿有各方面的需索,父母自然该给他满足与无微不至的照顾。不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角色也就多少都要有所改变。孩子在家中的分量愈来愈重之后,他就必须要逐渐明白家中其他成员也有他们各人的需求与权利。父母要教导他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并且懂得如何尊重家中的常规,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这种亲子之间的关系,往往也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交友及整个家庭的生活品质。因此,父母最好能够对孩子行为的问题有所了解。
二、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孩子做错了,好言相劝或严惩都不管用时,怎么办呢?其实稍加研究一下孩子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表现某个行为能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就会增加这个行为出现的次数,反之,他也会减少出现他不想要的结果的行为。而父母的注意——即使是呵骂责罚似的负面注意,也会被孩子认为是“他想要的结果”。有趣的是,许多父母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就会格外加以注意——方式不外乎动肝火、打孩子,或是索性屈服,反而让孩子得遂其心,得到他想要的结果。然而,一旦孩子照着父母的理想做,却又往往被父母忽略。知道赞美孩子的父母,相对于只要求孩子改正不好行为的父母来说,毕竟少之又少。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受到父母的注意,自然他就无心再重复了。假设父母能够多花一点时间和心思,将孩子不好的行为逐条记录下来,或许就会发现,孩子并非样样都不好;相反地,一定会有不少好的行为。藉由这样的记录,父母也较能客观地发现,他们自己的行为怎样对孩子发生影响。比如,大宝一哭闹,妈妈就象箭一样地冲过去,但等大宝乖乖地玩着时,妈妈懂不懂得适时地赞美他呢?这样说来,孩子养成用哭闹索求的本事,不是父母应对不当的结果吗?此外,父母也应注意到,生活里其他可能影响或增强孩子行为的因素:当孩子饥饿、疲倦、过度刺激时都可能出现不好的行为;有时则因就寝和用餐前没有建立一个缓和孩子心情的过渡时间;有时也可能是家里的兄姊增强了弟妹的不良行为,比如,在弟妹丢食物时大笑助阵,弟妹发现这样做可引起旁人注意,也就越丢越高兴。
三、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
了解孩子不良行为的起因后,父母不妨先从孩子诸多行为中选定一个改善的目标,然后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达成目标。所谓“转移注意力”,就是要你撤消对孩子不好行为的注意力,进而去注意并鼓励他好的行为。例如,一位母亲每次要为孩子把外套穿上,孩子都不肯,这位母亲就两眼直瞪着孩子,不放过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追着孩子要强迫他穿上。如果碰到这种情形,作母亲的能够不为所动,正眼色也不瞧孩子一眼,看孩子会有什么反应。一旦孩子感到意外,自己回到母亲身边,母亲再热情地搂搂他、亲亲他,对他说:“你真乖,会听妈妈的话。”像这样,小小的改变,效果上却可能差上十万八千里
四、怎么样“不注意孩子”?
“不注意孩子”并不是要你真的置孩子于不顾,只管做自己的事,而是要你在孩子有好的行为出现以前,不要对他有任何举动,也不让他认为你在注意他。等到他有好的行为出现时,即使是些微小事,你也应该立刻给他鼓励与赞美。当然,刚开始,孩子发觉你突然对他的某些行为不予“理睬”时,他可能会故技重施,大喊大哭一场。这时,父母就必须面临考验:你愿意不忍心于一时而养成他欲取欲求的行为?还是要经过短痛、面对事实,换得他良好的行为习惯?两者相权,明智的父母自有取舍。作为父母的,些然不能对于孩子的伤痛或需求不闻不问。但是如果你的要求是合理的,例如,叫孩子到饭桌来吃饭,或是告诉孩于不要在饭前吃太多零食等等,孩子本应该要听的,那你就千万不该让他有恃于“哭闹”而恣意所为。所以,碰到孩子濫吃饼干而不肯吃饭,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截了当地跟他把话说清楚:“我们先吃饭,然后再吃饼干。”等他照着做了,就该称赞他,比如说:“你坐在椅子上的样子我很喜欢,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吃饭了。”
五、睡眠的问题
有的孩子会半夜下床好几次,吵着要爸妈,有的孩子则是没有父母哄上老半天就不肯睡觉。类似这些情形,有些家庭已经是由来已久,孩子及父母双方面都被折腾得身心俱疲。这时,父母不妨也试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一且孩子夜里醒来找你,你什么都不要说,不要大声责怪他,也不要特别宝贝他,只要静静地带他回到床上。曾经有一位母亲试过这种方法,起初,她每天晚上大约要这么做上好几十回。一个星期之后,孩子居然可以一觉到天亮了。睡眠才是真正的休息,父母应当特别重视孩子的睡眠习惯,千万不要在孩子累的时候给与过大的刺激,那样他当然睡不着啰。
六、喊“暂停”
孩子有些行为是具有危险性或是伤害性的。比如说,经常动手打人,在马路上乱跑或是口出秽言等等都是。看见孩子有此种行为,父母往往会再三加以训诫,可是对孩子却常常如耳边风,丝毫起不了作用。作父母的不妨跟孩子套一招球场上常用的策略:“暂停”。举例来说,看到孩子正动手打人,你可以一边对他说:“不可以打人,现在动作暂停。”然后一边牵着他到椅子上坐下。等他坐定了,再对他说:“等你安静下来以后,才可以站起来。”等他真的安静下来,只消对他说:“好,暂停结束了。”“暂停”结束后,最好能立刻跟孩子做些有趣的事,留意、称赞他的好行为。让他自己体会生活中的规则,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绝对比板着脸孔说教有效果。对三岁以下的孩子面言,要他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似乎很难做得到。碰到类似情形,我们可以先对他说:“不可以乱丢玩具,暂停!”然后把他抱开,等他安静地又在玩要之后,再对他说:“好,现在你不哭了,我们可以吃点心了。”比起动辄严辞厉色,这不是很好吗?
七、赞美与奖励
我们有时过分专注并渲染孩子不好的行为,以致于往往忽略了称赞他好的行为。平心而论,孩子好的行为应该随处可见。例如,孩子安分地把碗里的汤喝完,没有溅到桌上、身上,难道不值得为他的努力而喝采吗?除了赞美之外,父母也该用各种奖赏作为鼓励,如食物、礼物、活动等。奖励并不需要大费周章地准备,最好是本来就在父母的计划之中。因为毕竞奖励并非最终的目的。比如说,你打算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玩,你就可以跟孩子约定好;孩子一次好的行为表现可以得到一朵纸花,集满五朵纸花,全家就一起去动物园玩,孩子自然会很乐意改善自己不好的行为。等到习惯成为自然以后,没有奖励也可以做得好了孩子愈大,就愈知道选择他们所想获得的奖励,并且还会自己制订计划来完成心愿,父母尤应给予充分的配合与适时的奖励。总之,我们的一切努力,无非是要让孩子看重自己,让他们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希望有那么一天,你的孩子都很听话、独立,而且都没有不好的行为了。说不定那时的你,反而要为那些多出来的时间不知如何打发而开始头痛了呢?一提到“强迫式”方法,一定有不少人出现本能的排斥和抵抗,毕竟所有人都是爱自由、爱自主的,许多强迫都是以侵犯身心为伤害附带,但是“强迫式”教育不一定是附带消极作用的,它的杀伤力中也有许多积极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很讲究方法活用的活动,从来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适用到所有人,而“强迫式”教育方法也不能适用所有学生,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下面将介绍适用于“强迫式”教育方法的情况。
适用于六岁以下的儿童
瑞士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在研究认识是怎么发生时,提出了自己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他把孩子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从出生到两岁,是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是不具备逻辑思维的,只能通过感知和移动来了解外界。两岁到六七岁左右,是儿童的前运演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有了初始的简单逻辑思维结构。
对于很多年龄较小的儿童,特别是两岁以下的,此时的教育手段,其实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就是“强迫式”方法。他要是爬到或者移动到不该去的地方,父母是可以直接抱走的,甚至想做一些对他不利的时候,也可以强迫制止,例如一直玩手机或者看电视。
这种情况下的强迫式教育,并不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为他还强迫制止后,依然会有兴趣转移感知到别的事物上去。
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儿童,虽然具备了一般的思维结构,但是不完备,也无法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讲道理,或者让他反思自明,来修改行为,这种时候,灵活的“强迫”能够快速帮助他改善行为,认知正确方向。
大班教育下“强迫式”教育很常见
与发达国家的小班教学相比,我们的学校一般是大班教学,有的班级多大60人以上。因此开明的讲道理和给学生自主安排的方式,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我们。
学生人数太多,老师不能一一照顾到,有时候为了整体的环境,只能采用强迫式的方法,让逃避不交作业的学生,按时做完作业。在年龄较大的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都有遇到过“强迫式”教育经历,例如必须当着全班人面背诵课文,按时午睡不得走动等。
具备了思维能力的高中生,内心里很不喜欢强迫式教育,为了不被强迫,他们反而私底下决心学好不犯错,让老师抓不到他的“不是”,他也就逃离了强迫式的待遇。
自律能力差学生适合“被强迫”
有的学生本身是喜欢读书的,也想考好,但是因为自身自律能力不足,或者一个人学习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他需要外界有人帮助他监督,也需要外界的学习环境来促进他有压力感的时候,他就特别需要一种“被强迫”的待遇。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被称为“高考集中营”的毛坦厂中学,很多考得不好的学生重新来到这里复读后,面临着老师与学校的各种“强迫式”压力,他们付出了不同往常的努力。毛坦厂中学复读班的本科超线率非常高,有时候甚至达到90%以上,这就是他们的“强迫式”教育的结果!
营造良好环境的需要
因材施教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因此不存在一种方法适用所有情况,如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律性,来达到目的,也是不现实的。
强迫式方法也常用在营造良好环境上,只有对待整体进行一种强迫式的要求,才能营造出有利于所有人的学习氛围。有时候强迫式不用针对个体,而是针对整体,这种情况下,虽然有少数学生依然内心里很排斥,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得益于整体环境的。所谓严师出高徒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严师在,无形中会产生一种驱动力!
强迫制需要灵活使用
一味的反馈强迫式教育,与不管情况而采用强迫式教育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材施教考量着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的能力水平,在能者手中,就算是强迫式的方法,也能利用得当,你觉得强迫式教育可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