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的家庭关系的要素:首先是良好的婚姻关系,夫妻双方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快乐负起责任,这就意味着能脚踏实地以及独立自主;其二,是健康尽责的父母,既爱自己,又能自律,少有压抑情绪,身体力行地为孩子示范成熟的行为,以及一个人的自主性,不需要孩子负担来自父母的冲突;其三,拥有自由视听、自由思考、自由感受、自由渴望与选择,以及自由幻想的五种自由;其四,夫妻彼此了解各自的差异并接纳这些差异,努力达成更多的协议,准许冲突是亲密关系及健康家庭的标记,良好的冲突也是一种彼此增进理解的沟通方式;其五, 有效的沟通手段,清楚自己的内心感受,也留意他人的感受,知晓自己沟通的出发点和目的,使用具体而明确的行为表达希望。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桃源县漳江外镇中学《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课题组
刘立芬
(摘要)家庭环境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要阵地,温馨而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将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它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动力,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内心充满自信,自爱和自尊。
(关键词)平等 &信任 &尊重 &沟通 &
在家庭教育的诸要素中,亲子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通过一定的模式形成良好亲子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实施家庭教育主要阵地,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家庭环境良好与否。温馨而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将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反之,破碎而充满矛盾的家庭环境将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极大障碍。因此作为家长应改为孩子建立温馨而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性格开朗,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心理相容,团结互助;家庭气氛温馨,具有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和必要的家规。在这个环境中无须很高的物质享受,因为与家人在一起便已经是最大的享受。它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动力,孩子在其中发展出完善的信念和价值观系统,内心充满自信、自爱和自尊,也必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摆正自己的身份。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以正确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这是获得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家长在孩子面前所应展现的应是平等的姿态,不要给孩子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孩子感觉家长是那么的高大而自己却是那么的渺小。家长应该亲近孩子,应该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感到他们和父母之间是零距离的。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只是平常人,所以,家长需要承认自己会胜,也会败;有心情好的时候,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比一些人聪明,也会比一些人笨;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强,在另一些事情上能力弱;不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不能永远没有错。
信任与尊重孩子。信任是教育的前提,相信谁就信谁的话,相信谁就能跟谁交流。其实孩子要信任一个人,他判断的标准是你能否让他开心。学校老师教育孩子不如父母,因为缺少父母子女间的那种信任。因此父母要充分利用此资源,非常细心地把应该告诉孩子的用最妥当的方法全部告诉孩子,你说什么他都能听进去,而且你对他的不好他还会忘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说话,让孩子感受到有他自己的地位,会使孩子更易产生责任感和自律。因为只有尊重孩子,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会使孩子展现出更多的潜能,而尊重孩子应是全方位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不仅仅需要吃喝睡眠,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拥有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尊严,拥有受法律保护的多种权利;他们虽然不成熟,但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即使有些不切实际,却同样经过了自己的思考;他们的情感、直觉、想象力甚至比成年人强得多。这些都是家长应该尊重的。信任与尊重将使孩子乐于和家长交流,乐于和家长沟通。因此,信任与尊重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心理基础。
重视亲子沟通。沟通是心理相容的基础,心理相容又是产生密切关系的基础。想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想与孩子的心走得更近,就一定要与他们沟通。沟通是亲子间亲情维系的桥梁。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学会了沟通,那它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应学会“沉默”。“沉默是金”,在亲子沟通中,倾听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甚至比“说”更重要。亲子沟通所存在的非常多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说”得多,“听”得少。孩子在想要寻找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为父母“语言垃圾”的承载者,如此这般,孩子怎么还能愿意与父母沟通?所以,倾听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与孩子沟通时,父母还应善于运用“幽默效应”。所谓“幽默”通常是指一种轻松有趣,说诙谐可笑又内容严肃、意味深长的表达方式。幽默效应往往是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家长幽默的言行是机智教育才能的一种文明表现,是家长在教育过程进入尴尬境遇使其自我解嘲的一种手法,是沟通亲子关系、消除障碍的一种“润滑剂”,更是提高教育实效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