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溺爱、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专制和粗暴、父母缺乏榜样力量,不能言传身教、家长缺乏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等5个方面。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与孩子相处时,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不能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心声,不能了解孩子内心需求的家长比例最大,这样的父母约占68.3%。”教育专家分析说,这些父母大多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懂得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沟通障碍
专家分析称,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孩子很反感甚至拒绝与父母交流,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谈心;父母主动与孩子沟通时,孩子表现极为不耐烦,甚至发脾气,孩子动不动就说:“你不懂” 、“懒得和你说” 、“你好烦”……一位11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声称自己最长时间有一个月没和父母说话,并很坦然地说,“因为父母不了解我,我不想和他们说话,就算说了也白说。”
针对上述问题,特列举了以下四大典型案例,供家长参考学习。
01
对孩子教育过于溺爱
秦海,男,18岁,从小就被家人溺爱。上学后,他开始赌博游戏,钱不够花的时候,经常到处借钱。秦海已欠了5000元的外债。为了钱,他在家里的一只木箱里找到2000元,拿了500元,没几天就花完。他再次偷走剩下的1500元。
分析:溺爱孩子,这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也是导致孩子出现成长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溺爱下的孩子,通常比较自私,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贴顾惜别人,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具有极强的依赖思想。
特别是孩子一旦把父母的付出当成习惯时,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而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如果某天这种付出停止,或是孩子无休止的索取遭到拒绝,他会仇恨父母,甚至打击报复父母,这就是经常有孩子打骂父母的根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爱的尺度和原则,不要过于溺爱。多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也可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
02
对孩子教育过于专制和粗暴
一天深夜,16岁的少年张明在回家时发现父亲又在毒打小妹。在张的家里,父亲打孩子早已成为两代人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父亲经常打骂他们,一点小事,动不动就拳脚相加,时常打得他们伤痕累累。父亲一次又一次的毒打,在张明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这次,父亲对妹妹的毒打激起了他仇恨反抗的火焰,于是他将42岁的父亲一刀捅死。
分析: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忽视孩子的思想,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专制和粗暴,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家长也为数不少,打孩子不仅仅是在肉体上对孩子进行伤害,更严重的是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孩子一面承受父母的暴力,一面模仿父母的暴力,从而产生暴力倾向。这就是许多孩子在外打架闹事的主要原因。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必须注意方法,不可轻易使用暴力,如果不慎用了粗暴的方法,要及时修复亲情链条,抚平孩子的心灵创伤。
03
父母缺乏榜样力量,不能言传身教
杨维,男,16岁。父亲经常打牌赌博,喝酒抽烟,一输钱就喝酒,一喝酒就回家发脾气,摔东西,与母亲吵架,还时常打骂母亲。在父亲负面的影响下,杨维也学会了抽烟喝酒,甚至染上了打牌赌博的恶习,成绩一落千丈,经常逃学。父亲教育他时,他却说:“你自己都管不好,还来管我?要我改可以,那你自己先戒烟戒酒戒赌博,做个榜样给我看看啊。”
分析:不少家长在从严要求孩子的同时,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甚至禁止孩子做的,却是他们自己所喜好的。禁止孩子吸烟,自己却当着孩子的面吸烟;禁止孩子赌博,自己却当着孩子的面赌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也时刻在模仿父母,因此,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不良的言行举止,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立榜样。
04
缺乏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令潇潇,女,14岁。现在与父母亲情冷漠。拒绝与家长沟通。经常离家出走。原因就在于,父母经常剥夺她发言的权利,有什么事都不得申辩,只能由父母数落和指责。同时,面对她的不足与错误,父母非打即骂,不注意引导。
开始,潇潇有什么事还和父母谈谈。但得到父母多次的打击后,慢慢地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基本上不再主动找父母说话,有时父母找她谈心她也不理。时常不回家,一回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里。久而久之,亲情链条出现断痕,造成亲情冷漠。
分析:不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却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按自己的方式去沟通,这会让孩子反感,甚至拒绝与家长交流,教育就无法进行。因此,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懂得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多家长都抱怨说很难管,不听话,学习不好还贪玩等等等等,不知道各位家长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呢?孩子有问题,真的只是孩子的错么,也请家长从自身找找原因。
以上的案例相信有很多家庭经历过或者听说过,请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不要把责任都让孩子承担。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
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我们学校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
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她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她家住的是老小区五楼,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她的儿子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
其实,我们很多大人小时候也这样干过。
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次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这时候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
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简单的方式,回家找两块抹布,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小编相信,我们很多大人小时候这样干,原因不过是因为我们觉得好玩罢了!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
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家长却不体恤孩子,这么微小的一点童趣都不给孩子,对这么简单的尝试都不能容忍,这和家长所说的给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现在孩子玩手机的问题也很普遍了, 很多孩子喜欢通过玩手机来打发时间,有的孩子在游戏中逃避学业压力、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获得别人的认可,所以玩手机游戏特别容易上瘾,这时候最无效的动作就是试图简单粗暴的“拿掉”或控制,在理解孩子玩手机的需求的基础上,家长孩子一同制定规则。引导或者陪伴孩子多些参加其他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多一些社交。
其实孩子玩手机的大部分原因,来自家长,有一次小编在公交车上看到的一个场景。小女孩对妈妈说,你还在玩手机,我也要玩。妈妈连忙掩饰着说,好了好了,妈妈不玩了。小女孩又开始抱怨着说,我们不是出门的时候都说好了,在公交车上不要玩手机,不然又会坐过站,由此可以听出,妈妈已经不是一次玩手机坐过站了。
首先我们不批评家长玩手机坐过站的事,但是既然家长对于玩手机这件事自己都做不到,更何况小孩子自己了,所以父母的身教更重要,孩子一生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不同家庭,家长,不同的bai打骂,不同的孩du子,影响不会一样。但zhi都是不好的影响多。严重的孩子有轻生dao的,心理性格扭曲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打骂很简单不用学,效果好像很管用,而且打骂后父母会舒畅很多,但是孩子的问题不是解决了,而是隐蔽起来了,或是更严重了,父母当时很省心,后半生可能不得安生。学习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