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政策正式公布后,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针对公众关心的具体实施细则,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昨日表示,目前正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加紧制订,有望于近期面世。
对于仍在制订中的实施细则,许多持有居住证的人员提出了不少具体建议,其中& 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这一申请转户籍的必须条件,是大家的聚焦点。
& 你认为哪个条件最难满足?&在昨日一家新闻网站开展的在线调查中,有47.8%的人认为这个& 职称条件&最难满足。许多网民表示,目前职称评聘多存在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持有居住证人员多数工作在外企或民企,有的人甚至连职称的概念都不清楚。对于& 职业资格认证&,许多网友更表示自己从事的职业或岗位还未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曾在外地某事业单位当会计的张小姐,2005年来沪后进入一家外企工作。& 以前在老单位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中级职称评定,并得到了单位聘任。可来上海后,外企并没有职称评聘这一说。按照条件规定,评上中级职称还不行,还必须要聘任。那么像我这样的条件该如何认定呢?&
职称无法评聘,与之并列的职业资格认证则同样是摆在许多持证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一家民营企业从事党务工作的谢先生昨天上午看完户籍新政后,第一次知道还有职业资格认证一说。在网上搜索了职业资格的后,他更加为难了。& 以前做市场,可以去考营销师的职业资格;现在做专职党务工作,我就不知道自己该考哪个职业资格了。营销师和秘书资格似乎都与我的工种对应不上,或许企业文化师勉强可算吧。&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家进行统一考试的职业资格有14类,分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营销师、秘书、物业管理员、项目管理师、电子商务师、心理咨询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物流师、理财规划师、网络编辑员、广告设计师、企业文化师、企业培训师等。由于这些职业的定义较为宽泛,许多持证人员希望在制订实施细则时,将这些职业资格所对应的工种具体指明,方便大家& 对号入座&。
#
17年居转户20的热点问题解释如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昨天刚一公布,不少人就赶去市、区人才服务中心询问,市人保局12333咨询电话& 热&得打不进。市人保局表示,目前正抓紧制订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一旦完成,及时公布。
昨天一早,位于中山西路的市人才服务中心就接待了不少咨询者。& 什么时候可以办,怎么办,到哪里办?&面对咨询者的一连串问题,窗口接待人员爱莫能助:等实施细则出来吧。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12333咨询热线也& 热&得烫手:到今天发稿时,已有6000多人次打进电话咨询& 居住证转户籍&政策。但由于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咨询者难以得到明确的答复。
热点问题一
每年总量多少?
每年总量多少,怎么轮候,什么时候开始受理,到哪里办理……咨询者的问题基本集中在这些方面。
《试行办法》中规定:& 实行年度总量控制、按照条件受理、依次轮候办理。&因此,每年转户籍的总量是多少、排多少时间队才能轮上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上海居住证制度始于2002年。2004年,上海扩大了居住证使用范围,在各类来沪人员中推行,按不同条件分为引进人才
、务工经商和投靠亲友就读三类。2005年起,上海居住证引进人数超过户籍引进人数。据统计,2007年,上海户籍引进人数为2.42万人,居住证引进人数为5.43万人。目前,已办理人才引进类居住证的人数估计有20多万。因此,大家很关心& 每年转多少&?
额度控制过紧,对引进人才
不利,将影响上海的发展;额度控制过松,引进的人数过多,城市难以承受,同样不利于上海的发展。因此,尽管现在有种种预测,如有专家认为应该控制在10万人左右,但每年引进多少为宜,还要等政府主管部门给出明确答案。
热点问题二
没职称怎么办?
对于《试行办法》规定的居住证转户籍条件:& 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不少人在外企、民企工作的人感慨:太难了。因为他们单位根本没有职称评定的说法。
张小姐在一家外企工作,5项申办条件4个都没问题,唯独在 & 职称&一条卡住了。& 我们这里没有评职称的说法,怎么办?&
而且《试行办法》中规定,职业资格与专业及工种对应。转换过岗位的王小姐说,想不到会这样规定。《试行办法》的激励条件中有一条,最近连续3年在本市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或者最近连续3年计税薪酬收入高于上年同行业中级技术、技能或管理岗位年均薪酬收入水平的,技术管理和关键岗位人员可不受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等级的限制。有专家认为,在外企、民企工作的申请人,只要他们的薪酬水平或者缴纳城镇社会保险的基数达到标准即可,未必需要职称资格。
热点问题三
#
政策会不会变?
《试行办法》最后一句是&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试行期为3年。&本市从2005年开始,居住证引进人数大增。按照持证7年才能转户籍的要求,2005年后拿到居住证的人到2012年后才陆续满足7年的要求。而《试行办法》试行期为3年,2005年拿到居住证的王先生说:轮到我的时候,情况会不会变呢?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居住证转户籍是大势所趋。先试点3年,通过3年的实践再正式实施,这样才不至于被动
曾经有专家说,户籍制度是万恶根源,它将人分成三六九等。
其实明粉都知道,户籍制度的鼻祖就是他们最推崇的朱元璋,这一制度的初衷就是要你就留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哪儿也别去。但即使到现在,户籍制度还会是大家心中和现实中的一道坎。
作为一个道地的江西人,来上海工作多年,也忍不住要吐槽一句:拿上海户口太难了!这难度堪比在美国拿永久身份了吧~在上海严控2500万人口红线后,据说,现在更是拥有千万身家才能确保在上海获得户籍。
当然,也有人觉得拿上海户口也用处不大。但现实是,有上海户口究竟的确能有更多实惠:
1、房票就值50万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越早买房就越能提前享受溢价。以目前上海房屋销售均价和今年的涨幅看,一年的时间投资房产至少能挣30~50万元。从限购令颁布到现在,上海房价至少已经翻了一倍,这张房票的价值越高。
2、生育补贴
如果是上海户籍的新妈妈,即使没有工作,只要交过社保就可以领取生育津贴,不过只能按照最低标准领取(2012年每个月已经可拿2892元),顺产的人可得津贴的时间段是3个月,晚育+1个月,剖宫产或难产+0.5个月,多胞胎的每多一个宝宝+1个月。
3、老人福利。
还有一项专供老年人的福利,免费接种疫苗,70岁以上还能免费搭乘公共交通。据说,全国很多城市都是借鉴了上海的做法。而今,邦爷听说,在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上海已经计划建立更完备的& 老年综合津贴制度&。
4、医疗资源。
上海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在瑞金、中山、华山等医院,每天排满长队,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来自全国的看病者。他们看病需要全款支付。而上海户籍的病人却可以享受本地医保,予以部分报销。医保病人和非医保病人的区别,不仅仅只是社保报销的比例,还在于医生通常不会给社保病人乱开高价药,但对非社保病人却很难说。
5、市场价格六折购买经适房。
男性年满28周岁、女性年满25周岁,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连续满3年,且在提出申请所在地的城镇常住户口连续满2年,就可以单独申请经济适用房。其中,3人及以上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6万元(含6万元)、人均财产低于15万元(含15万元);2人及以下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产标准按前述标准上浮20%,即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7.2万元(含7.2万元)、人均财产低于18万元(含18万元)。至于价格,一般只是周边同类商品房的6~7折。按照上海今年的平均房价计算,就能少花百万拥有一套上海房子。
6、优质的公立教育。
相比全国其他地方,上海高考难度要低一些,对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唯考试论,孩子培养的可选择性,远大于其他地方。这使得家长有更多的教育选择权。这种选择权如果在私立学校要想兑现,价格至少是10万一年。
如此算来,一张户口居然可以省一二百万之巨。更重要的是——归属感。这是& 你需要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也需要你&的感觉。
何如获取?其实,一个人在另一个城市想要有归属感,他在精神或物质上需要和这个城市接轨。归属感首先要有安全感,抑或你对这个城市有情感寄托。再就是发挥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和城市的认可。
邦爷觉得,既然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就完全融入上海这座城市,把自己当做一名上海人,从内心有了归属感,那么此时你离上海户口就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