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和富养的孩子在现代社会长大之后有哪些差别
穷养娃和富养娃,从小的教育什么样,小的时候差距不明显,但是孩子们长大了,就会差距显现出来了。
性格与审美上:前阶段看过一个热搜,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父母很有钱!很多网友纷纷表示:一直一位自己家里很穷,也不敢向家里提要求,直到父母全款买了房……
还有一个网友说:父母常和我说,别以为咱们家里是做生意的,但是咱家真的没钱,外面欠债很多,导致自己一直活在担忧中。
这些娃们看不出是穷养还是富养,但是给孩子的普遍观念是家里很穷,这在孩子性格上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自卑,总觉得底气不足。
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就说过自己被穷养的经历,父母从小就给他灌输家里很穷的观念,什么也不给自己买,小的时候就很自卑,觉得家里真的很穷,长大了才发现自己家里并不是父母说的那样穷,只不过担心自己学坏了,但是从小养成的穷怕的观念深深支配着自己。
即使现在事业有成了,但是还是扣得一批,什么都舍不得花,被自己妻子也埋怨过,但是真的改掉很难,而且也不知道怎么改,改的不伦不类,审美也完全跟不上,和自己同样地位的客户同事,就不像自己一样,人家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仿佛真的贵族,行为举止都透露着大气与自信。
见识与能力上: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大公司的会计部门,有一个女孩本应该有去晋升学习的机会,但是学习期间一切住宿饮食需要自费,女孩算了一下太贵了,觉得现在自己也很满意,就没有去,把机会让给了别人,结果别人晋升上去了,工资也涨了,自己还是做着小职员。
一个穷养的孩子,真的很可能会让见识变短,能力也就跟着提不上来了。担心着眼前的利益得失,自然就不能得到以后的长久发展。
所谓穷养与富养,到底家长给如何选择,怎样教育?
首先,我个人认为很多家长就把教育停留在了表面,穷养和富养就真的以物质金钱为衡量标准了。
很多人说,让孩子长见识,没有物质基础又怎么长见识呢?这句话从大环境来说确实不假。
但是在我们有限的的条件中,需要给孩子灌输的不应该是这种思想,孩子是一张白纸,未来的人生需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父母只是给以白纸上填写导航。
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是心灵的富足,不是对物质的渴求,需要培养孩子的是审美,是礼仪,是三观,开阔的眼界不是用钱来欣赏,而是用心态。
将孩子的三观教育好,将孩子的心态与眼界开阔,未来孩子的人生就是孩子自己掌握的事情,有机会孩子自然会抓到机遇呢。
我是糖果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4岁穷养孩子的错误解读
很多家长怕孩子长大成为,大手花钱不知父母辛苦的人,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穷养”教育。其实这种教育本没有错,错误的是家长们只是使用了穷养的名字,只是在物质上面对孩子比较苛刻,而实际上是把孩子的格局变得越来越小。真正意义上的穷养教育,是在物质上面的穷养,精神上面的富养。
正确的解读
先说第一点物质上面的穷养,很多人以为就是什么也不给孩子买,这样只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卑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懂得金钱来之不易,花的时候懂得节制,家长要灌输给孩子正确的消费观。第二点,精神上的富养,平时家长要多注重孩子精神层面的格局,要让孩子多读书,多去外面与人接触,不断丰富自己的经历,因为和金钱不同的是,阅历你一旦拥有,别人是怎么也夺不走的。那么,错误方法穷养大的孩子,都有哪3个特点呢?
三个特点看性格
第一,这样的孩子在购物过程中,最在意的就是价格,买东西时会先被价格影响,会经常说一句话“这东西太贵了,我不买了”。就算是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心里的门槛也还是过不去。第二,交朋友是需要一定成本的,在进行社交活动时,这样的孩子会因为怕花钱,于是大多情况下都会拒绝参加。时间久了,不断拒绝参加社交活动,朋友只会越来越少。第三,这种性格的孩子,只会顾着眼前的这一亩三分地,会过于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对于自己长远的投资,最终只能碌碌无为。
家长的行为
其实像文章开头的事件,这种例子不在少数,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造成自己的性格,而自己又很清楚自己性格的缺点,所以就用完全相反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这种极端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带来的后果。
家长是孩子三观的建立者,你的教育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而性格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法,不能盲目教育,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心理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