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要举办亲子自制图书大赛了。昨天点点一回到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她一会儿画图,一会儿裁剪……可是点点只想了前两页,不知后面该怎么做,我让她好好想想,点点却连忙摇头:“我想不出来!我不会!”后来点点竟然哇哇大哭起来。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依赖别人帮忙,我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呢?
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怎么办?
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都不同,所以面对困难挑战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比较胆小,做事谨慎,而对没有做过的或者有难度的事情轻易不敢尝试。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当家长或者老师给孩子布置了小任务后,首先要让孩子明确“做什么”,然后再引导孩子开拓思维,寻求方法,不要一股脑发布命令后就不管了,到最后还对结果指手画脚不满意,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注重培养孩子制定计划的好习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些计划和秩序的建立容易帮助孩子理清思维过程,从而指导行动,发现困难后容易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和根源。在遇到困难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情绪开始波动,家长要耐心鼓励,并陪伴他。比如在引导过程中,家长多用“我们”这个词,让孩子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还有家长在身边
针对困难和问题,家长可提供线索甚至方法的启发。当点点只绘制了前两页内容,思维受到局限时,家长可以转换角度,提示:你的书名是《我的朋友》,你画的乐乐和笑笑都是你生活中的朋友,那你还有没有其他朋友?小动物?植物?常用物品等等,它们都是你喜欢的,都对你很重要……或者和点点聊天,了解“你和朋友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后来怎么样?”等等,这样慢慢地就开阔了孩子的思路,丰富了内容,降低任务难度。当孩子对任务和方法的理解都没有问题,而且也乐于操作时,如果做上去还是有点难,那么家长就要考虑降低难度。比如案例中的点点制作图书时画得不太好,折得困难,那么就启发她运用粘贴,贴图片、贴照片等等,转换一种方式,孩子也能成功。 清华大学夏令营分析孩子出现畏难情绪的原因
家长自己的“想当然”,总认为“孩子是我的,就得听我的。”要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导致孩子无论怎么去努力,也永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从而失去自信心;要么是给孩子的任务太难,导致孩子常常形成挫败感,导致孩子一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退缩,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由于缺乏主动性,故遇难而退;还有些家长常常指责、训斥孩子“太笨了、懒……”,孩子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欠缺,往往会因为成人的“这几句话”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连本来擅长的事情也不如原来了,更不会主动尝试解决未知的难题。
家长的“过度溺爱”,总觉得“孩子还小,能做什么?”平时从生活上包办代替,事无巨细,使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当,不让孩子“为难”,从而养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懒惰,缺乏主动性,事事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替他解决,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自身做事谨慎,性格胆小,常常缺乏主见,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清华大学夏令营告诉你宝宝出现畏难情绪该怎么办
家长要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在学习中确实遇到困难时,要与老师商量应对的方法。最好是降低当时学习的难度,等孩子的自信心恢复之后,再提高学习难度和强度。
要常带孩子看有关的展览、演出、比赛,常对孩子讲讲艺术家、运动员年幼时如何学习、如何苦练的故事,或买些这类的书让孩子阅读。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又可以让他知道成功是艰苦付出后的收获。
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有才艺的孩子,可以举行家庭表演会,在家设立孩子作品墙,鼓励孩子在学校、社区等各种场合演出。活动中多给孩子赞美,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因为遇到难题而心理受伤,家长要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抚爱,更要鼓励孩子勇敢去面对。
最后,家长要知道孩子有畏难情绪是很正常的,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面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