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一课所在单元围绕& 观察&这个主题编排课文,这些课文都是以动物为主人公,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篇童话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呈现故事情节。小蜗牛在妈妈的提示下去树林玩,由于爬得慢,总是错过原来的季节,看到了下一个季节的风景。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更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第一次出现只有部分注音,更多不认识的字词需要学生自己根据配图猜测的连环画课文。
针对这一情况,我制定了& 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认识部分生字,并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的目标。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了课文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人物,猜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由于四幅图上都画了蜗牛,学生一猜即中。我紧接着出示一个词语& 蜗牛&,引导学生继续猜这个新词该怎么读。有了前面图片的铺垫,学生也都毫不费劲地猜出了新词的读音是& wō 牛&,我继续追问:怎么猜出正确读音的?帮助学生确定& 借助图画猜&这一关键方法。
紧接着,我安排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并建议学生用上刚刚的方法,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根据图片猜一猜,去努力读通课文。
课文较长,学生水平参差,快的学生好了时,慢的学生仍在读,此时,我也不打断,给足每个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读后,我结合课后习题,出示& 发芽、草莓、蘑菇&三个词语和相应图片,请学生一一认读,并说说猜字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都能读正确,且完整流利说出所用方法。
这篇课文放在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课文较长,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又只有部分注音,旨在教学生借助图画猜读故事内容的阅读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假期里的自主课外阅读做好铺垫。一年级的孩子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本文充满童趣的内容能很好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近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拼音的学习也已经结束,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借助拼音来读准生字的字音,并且能基本读懂课文的内容。故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连环画课文的特点,即部分生字注音,每部分内容都配有精美的图画,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利用连环画课文图文对应的特点,借助图画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是可行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但是对于大部分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长文的阅读需要时间。在课堂上,我给足了每个学生需要的时间,没有催促,只有等待。而且,通过巡视,也的确发现学生是在运用看看插图读读文字的方法进行阅读的,读得很愉快,读得不太困难。
本课的部分生字注音,学生依旧可以借助拼音读。而部分生字没有注音,如& 蜗&& 芽&& 莓&& 蘑菇&等,但与文字相配的插图中有& 蜗牛&& 发芽&& 草莓&& 蘑菇&这些事物,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看看图,猜猜不认识的字是关键的方法,是本单元的重点。但这虽是重点,却不是本课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放在一开始的时候,将课题中的& 蜗牛&一词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了解& 看图猜字&的识字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后马上在整体感知时就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创造情境& 让学生尝试运用方法自己猜读& 发芽&& 草莓&& 蘑菇&。一而再的重复与强调固化了新知的习得,整个看图猜字的过程中体现& 学法&& 习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