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分布图
海阳一、二、三、四村
海阳
海阳为古县址。辽时润州、海阳县在此置治。金时为海阳县治,隶属北京路宗州。元时为大宁海阳千户所,属辽阳行省大宁路瑞州总管府。因南临渤海,故得名海阳。
明朝洪武年间,在海阳街中心建钟鼓楼(后改为文昌阁)一座,故鼓楼东、西、南、北门对应街道得名海阳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新中国成立后对应改称为海阳一村、海阳二村、海阳三村、海阳四村。
海阳东、西、南、北4个街分别有寺庙陪衬。新中国成立后,庙全部被拆除。
海阳东街大庙称为“娘娘庙”,香火最为旺盛,拜娘娘庙的大多是妇女,主要是求子、保护孩童、赐福免灾,民间传说娘娘庙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另有药王庙一座。
海阳西街大庙是财神庙,另外还有一座三官庙。
海阳南街有庙3座,百龙王庙建于明清时期,用于村民在干旱时节求雨。老爷庙内供奉着关公像,村民们有难事时,习惯求关老爷保佑。南大庙主要用于保护村内风水和9岁小孩还俗,有的小孩子生下来为了好养活,留小辫子,寓意为留得住,9岁时,村民认为孩子已经安身立命,于是把辫子剪掉还俗。
海阳北街有明代崇祯庙1座,据传是崇祯皇帝后人所建,日本侵华时期被拆除。另村内葡萄秧地块有城隍庙1座,明代所建,已毁。
栗园区块
范 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范、黄两家由山东移民到此地定居,当时范姓人较多,故取名范庄,沿用至今。
侯 庄
据查,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侯姓由石岭迁此地定居,故取名侯庄,沿用至今。
栗园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张、李二姓由山东移民到此地落户。根据“栗”含有顶天立地之意,“园”(园木)表示强劲之意,庄取名栗园,沿用至今。
郭高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郭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搭窝铺立庄,取名郭家窝铺。据钟文和碑文记载清时又叫郭家庄。民国年间简称为郭庄。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理,改为郭高庄。
鲤泮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王姓由卢龙逃荒到此地定居。根据穿村河“鲤鱼泮水”之意,取名鲤泮庄,沿用至今。
曹 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曹姓由山东迁此地定居,故取名曹庄,沿用至今。
温家洼区块
温家洼
据查,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温、张、周三姓由黄土营温庄迁此地落户。以温家为大户,又因所处地势低洼,故庄取名温家洼,沿用至今。
大苇芝港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马姓由山东迁此地定居。因此地中间有一大苇塘,又有小河,故庄取名苇子峪,后将南侧村落改为大苇芝港,沿用至今。
小苇芝港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崔姓由山东移民到此定居。因此地东有一小苇塘,又有小河,故庄取名苇子峪,后将北侧村落改为小苇芝港,沿用至今。
青石山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隋姓兄弟由抚宁大所各庄迁此地老窑沟定居。因该地东土山上有块大青石,故取名青石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