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落户动态

孩子做事浮躁、畏难、没耐心?家长可别为此发火 不然孩子就被毁了

落户动态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作为一个成人,当我自觉做事吃力、自我价值感降低时,别说责骂了,老师一个略带不耐烦的表情就会让我感到很受伤。而父母们面对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攻击可不是一个眼神那么轻微,轻则评判、贴标签,重则打骂、体罚。

生活处处皆学问。
我没有想到,在东南亚的一个庄园里,我遇到了一位年轻的“良师”,他让我更加理解了亲子关系的秘密——
1家人约着一起去玩了几天。我们住在一个类似庄园的园子里,组织方安排了很多活动项目。
其中一个活动是学习一套功法,据说可以激活脉轮,强身健体。我们几个妈妈很好奇,就约着去体验一下。
没想到老师很年轻,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大男孩。但又和一般的大男孩不一样,他看起来很沉稳。他在18岁时遇到了他的老师,就此走上修行之路。
我们面对面席地而坐,老师开始讲解这套功法的原理、动作的要点,以及怎样控制呼吸。
问题来了。
我的英语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考试能拿高分,日常对话也还凑合,稍微专业一点就抓瞎了,再加上老师的口音不是很纯正,听起来有些吃力。其他几位妈妈水平也差不多。
我们连猜带蒙,比比划划,还是一头雾水。很多时候,老师一句话要重复好几遍,还要斟酌着换其他说法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经常是,老师用询问的目光看着我们,我们回报以一脸懵懂。
这样尬聊了将近半个小时,我开始有一点不耐烦了。
我询问老师:“可不可以一边教我们动作,一边讲解要点?”
老师回答:这些原理还是需要事先给你们讲清楚的,学会表面的动作,那只是皮毛。
好吧,我耐下性子,继续连猜带蒙地和老师尬聊。
从理论到练习,这堂课足足上了三个小时。
一套功法做下来,我发现,老师说得确实有道理,在掌握了原理和要领之后,动作就会做得更到位,如果只是照葫芦画瓢学动作,是无法体会到这些的。
然而我受益最大的,不是学会了一套功法,而是在这个比我年纪小了将近一半的老师身上,体验到了无限的耐心,和被稳稳托住的感觉:
我们英语不好,他就一遍遍重复,变通各种说法解释,直到我们明白为止。
我有些不耐烦,想调整学习的进度,他依然不急不慌,按照预定的节奏来。
我们动作不对,他会反复提醒、演示,却不含评判指责,稳如湖水,波澜不惊。
我试图在他的脸上寻找一丝急躁、责备和不耐烦的痕迹,然而,他的表情始终很淡定——不是身在世外的淡漠,而是一种有温度的、笃定的平静。
说实话,在我遇到的老师中,我很少感受到这样的耐心和沉稳。
2过后,我忍不住反复琢磨这件事。
我在想:
上课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感到不耐烦?
他的耐心和“稳”让我有什么感受?
老师为什么会如此有耐心?他是怎样做到的?
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我仔细体会我当时的急躁和不耐烦,试图捉住那些微妙的、一闪而过的念头,把它们放到放大镜下仔细观察。
我发现,这个“不耐烦”后面隐藏着恐惧和担心。
因为沟通不畅,我担心老师会不耐烦,担心老师会对我有评判,嫌我英语不够好。
因为担心老师不耐烦,所以,我自己先对这件事不耐烦起来。
用烦躁和不在乎来掩盖自己的担心、虚弱和无助,这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防御。
而且,这个不耐烦也是对自己的不耐烦。
担心别人烦自己,那就先自己烦自己。
与其等着你的攻击,不如我先攻击自己,总比受到你的伤害要好。
所以,我在表达不耐烦的情绪时,会下意识观察老师的表情。
如果他也因此表示出不耐烦,我就会有种“果然如我所料”的感觉:你看,老师果然有些不耐烦了,幸亏我先表示了不耐烦。
3这是不是像极了孩子的感受?
作为一个妈妈、一个亲子教育爱好者,我试着站在孩子的位置,体会孩子的心情:
如果我是一个小孩,不是那么完美,总会出点小差错;不是那么聪明,不能一学就会,父母总是管东管西,对我有诸多评判,做得不好、不对,就会受到父母的指责甚至吼骂。
那么,当我遇到困难、遇到我没把握的事情,我会怎样做呢?
我会用不耐烦、急躁、放弃表示自己的不在乎。
因为这件事我不想做,没兴趣做,所以我才做不好。而不是我能力不够,想做却做不好。
所以,你只能责怪我的不耐烦、易放弃,而不会责怪我不好。
就像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做事毛毛躁躁,沉不下心来,一遇到困难就放弃。
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防御:
因为,如果我沉下心来做,还是做不好,那就是我这个人不行、不够好——我这个人就被否定了
为了避免自己的不够好被父母发现,我就用不耐烦、毛躁来掩盖——毛躁的小毛病比对我整个人的否定要轻多了。

而且,一遇到困难就烦躁,也隐含着对自己的不耐烦。

孩子做事浮躁、畏难、没耐心?家长可别为此发火 不然孩子就被毁了(图1)


与其等父母嫌弃我,不如我先嫌弃自己,这样,来自父母的攻击就不会让我感到很痛了。
作为一个成年人,当我自觉做事吃力、自我价值感降低时,别说责骂了,老师一个略带不耐烦的表情就会让我感到很受伤。
而父母们面对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攻击可不是一个眼神那么轻微,轻则评判、贴标签,重则打骂、体罚。
可想而知,孩子的内心会有多么受伤。
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们就会分出很多精力去关注父母的情绪变化,时刻保持警觉,要么防御,要么逃离。
这样一来,他怎么可能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去面对困难、攻克难关呢?
所以,有时候,孩子做事毛躁、有畏难情绪,不是性格的问题,也不是专注力的问题,而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
橙子今年9岁,从小到大也接触了不少老师,不管是幼儿园、学校还是校外的兴趣班,橙子评价老师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温柔。
温柔,其实就是一种“稳”。
它不仅是态度上的柔和,还是在关系中散发出来的一种氛围。
孩子会感受到,不管怎么做,不管做得如何,老师对我都是接纳的,都会稳稳地承托住我,不会评判我、贬低我、攻击我。
他就会放松下来,放下防御,把注意力从大人身上收回来,放回自己身上,专心享受学习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当孩子看到了老师的“稳”是怎样一种状态,被稳稳地承托住又是怎样一种体验,潜移默化中,他就会内化成自己的特质。
他会把这种体验迁移到和其他人的关系中,学会以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在无形中,我们就教给了孩子怎样做人。
这种人格的塑造、关系的传承,要比传授知识更为宝贵。
4
那么,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了做事毛躁、容易不耐烦的情况,我们该怎样做到“稳“呢?
我仔细体会老师的“稳”,除了源自信仰的博爱,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普通父母借鉴。
“稳“意味着,对结果不苛求。
下课后,我曾和老师交流:“这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你的耐心。我很好奇,你为什么可以这么有耐心呢?”
老师说,这套功法他练了好几年,他从中受益匪浅,所以非常希望分享给更多人。不过,至于我们能接受多少,就随缘了。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可以让心态变得平稳。
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总是急于看到结果,希望自己说的话,孩子立刻能理解,理解了能马上做到,不只做到,还要做好。
恨不得今日种,明日收。
对结果不苛求,尊重孩子,尊重客观规律,放低预期,就不容易激起情绪,也会生出更多耐心。
“稳“意味着,你一直都在的陪伴和引导。
上课时,当我们感到交流吃力不耐烦,老师没有放弃,而是稳稳地陪着我们,尽量说慢一些,斟酌着换其他说法,想办法帮助我们理解。
那么,当孩子表现得不耐烦时,其实就是他感到无助和无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行动来陪伴他?
比如,面对难题,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想办法,看看可以拆解成哪几个步骤,一步一步来。
希望孩子坚持,就用行动带着孩子一起坚持,交流坚持的心得,互相鼓励,而不是像监工一样,只会用言语的小鞭子驱赶他、指责他。
“稳“意味着,内心笃定,相信孩子。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不会被东南西北风吹得焦虑不安,也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
你稳当了,孩子就会感受到,心里也会变得踏实。
要相信,坚忍不拔、沉稳自信,不是靠方法技巧教出来的,不是靠唠叨指责灌输进去的,而是一个人内在就有的、向上向好的生命动力。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稳稳依托的心理环境,用鼓励和欣赏、陪伴和引导唤醒这股沉睡的力量。每个人一天中都会有种种情绪波动,这是人的天性,现在许多小孩都有浮躁心理,什么事情时间一长就待不住。那么怎么磨掉孩子的浮躁心理呢?
为了改变孩子的不踏实,不安分的心理,爸爸妈妈们应指导孩子注意以下问题:教育孩子从小立长志。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爸爸妈妈们只有帮助宝宝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使宝宝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这对防止宝宝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
造成孩子心理浮躁的原因
1、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高效率的社会,动不动就是畅销读物、排行榜、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这让抵抗力还不高的孩子眼花缭乱。在这种娱乐化和感官化的刺激下,便有了只注意表面而不注重内在的风气,他们追求速度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对知识的认知就变得肤浅,根本不愿意去深入研究知识。
2、家庭的影响。激烈竞争的压力使父母的要求过高,压力和竞争也直接影响着孩子浮躁的性格,竞争促使他们期望快速优化学习成绩,对学习结果认知的错误导致他们适得其反。
3、还有的孩子缺乏恒心,他们遇到困难就采取草草了事来逃避,甚至安慰自己已经学会了,这也是意志薄弱、怕苦怕累的表现,往往是由于孩子在家里过于娇惯而使他们不愿过多投入精力,“浪费”自己的脑细胞。
4、孩子做其他事情可能就有沉不住气、易冲动的毛病,所以学习上也容易急躁、不踏实。
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当孩子性格浮躁的时候,家长要鼓励孩子用榜样,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要求宝宝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
比方出门旅行,要先决定目的地与路线:上台演讲,应先准备讲稿。爸爸妈妈们要引导孩子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
二、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一点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的最后即可达到目标。有针对性地“磨炼”。
爸爸妈妈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炼”孩子的浮躁心理。如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韧性。
还有,爸爸妈妈们还要指导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不安分的情绪。比方说,在做事的时候,孩子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等。
只要孩子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孩子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用榜样教育宝宝。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爸爸妈妈们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
鼓励孩子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
《ATOB青少年领袖精英训练》
这是一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加速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自主调研、研发推出的一套颠覆传统青少年教育的高智能训练课程,创立了全新的实现孩子自我突破、自我主动改变的教育模式!让参加者于短时间内打破局限,战胜自我,成长为内圣外王的小领袖。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