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6秒就震动一次,地球心跳已持续62年,科学家至今不知道原因
地球每隔26秒就会震动一次,奇怪的是科学家并不知道震动的源头,更奇怪的是这种震动是在1961年6月6日才开始的。
当时地质学家奥利弗最早发现了这个微弱的周期性震动,并认为它来自大西洋板块的地下,并且在南半球的冬季震感会更强一些,目前科学界给这种周期性的频繁振动下的定义是微地震,范围也从大西洋缩小到了西非的几内亚湾地下。
目前的理论认为,地震本质上就是地壳的能量释放,这种释放会导致地震波的出现,然而微地震形成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除了地壳活动外,火山爆发和核试验,甚至是人类活动都会产生微弱的地震,不过这些地震都不存在周期性,像西非的几内亚湾地下这种每26秒就震一次的情况,科学家们还是第一次遇到。
至于震动的产生原因,在长达几十年的研究中科学界始终没有思路,但你绝对想不到,震动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太阳,远在1.5亿公里外的太阳。
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加勒特·尤勒认为,由于几内亚湾靠近赤道,而太阳施加在赤道的热量又比其他地方更多,所以赤道附近的洋流会频繁撞击几内亚湾的海岸线,进而引起微地震,这种情况就好像你在桌子上轻轻敲击,桌子的另一端会震动一样。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个解释,我国的科学家团队认为26秒脉冲微地震的来源不是海浪拍击大陆架,而是火山活动,因为几内亚湾附近的圣多美岛上就有一座火山,并且日本的阿索火山也曾引发过微地震。
然而这两种解释都没能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周期性微地震是由海浪或者火山活动引起的,为什么地球上其他地方没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偏偏是几内亚湾地下在地震,毕竟地球赤道附近和几内亚湾相似的地区并不少,靠近火山的也不少,这种周期性的地震没理由只在这里出现。
所以说直到现在,几内亚湾地下周期为26秒的微地震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论是太阳热量引起海浪拍击海岸线的解释,还是附近火山活动的解释,都还存在漏洞,所以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地球对人类来说仍存在很多谜团。
其实在科学领域,很早就有了“人类对太空的了解都比地球多”这种说法,因为上太空只需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就行了,但探索地球内部可是要实打实的往下钻探才行,而目前人类打过的最深的钻孔才不到13公里,连地壳都没钻透,更别提地幔和地核了。
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地球内部的温度太高岩层太硬,钻头打到一万米的时候自身的重力和地球的引力已经让钻头不堪重负了,所以有的科学家才会说,用钻头钻探地球内部就是拿面条去尝试捅穿岩石。
至于有人想到从海底钻探就更不可能了,因为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才不到12公里,而地壳的平均厚度达到了37千米,哪怕是海洋部分也达到了7千米。所以冒着海水高压从海底钻孔根本得不偿失,还不如直接在陆地板块钻孔。
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材料技术没有大突破之前,人类其实是没能力对地球内部进行探索的,地球内部的未解之谜也将长期停留在未解之谜阶段。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中国科技馆新展带观众开启宇宙冒险
- [科学探索]图片新闻|航天科幻扩展现实展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幕
- [科学探索]诋毁中国空间站实验!美媒:太空水杯不漂浮?天宫第一课被怀疑
- [科学探索]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合肥寻宝:一块能搭建月球科研站的“砖”
- [科学探索]NASA对华零共享vs中国对美两机构开放 差异尽显大国气度
- [科学探索]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片“绿”,正在生长
- [科学探索]中国科技馆启动文化润疆系列科普行动
- [科学探索]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 [科学探索]来自神舟二十号的“太空问候”!中国航天员为世博会中国馆送祝福
- [科学探索]从“地理极点”到“体验爆点”——“东极”文旅“出圈”观察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