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点亮科技星光,航天大咖走进侨中共话“追星”路

作者:eric 时间:2024-06-19
导读:2024年4月24日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54年前的当天一首《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中国人征服星辰大海的序幕徐徐拉开。在这样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广东华侨中学(以下简称“侨中”)第30届科技节暨创新科...

2024年4月24日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54年前的当天一首《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中国人征服星辰大海的序幕徐徐拉开。在这样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广东华侨中学(以下简称“侨中”)第30届科技节暨创新科学院第二届展示交流活动在初中校区举行,不仅有航天领域“大咖”来助阵讲课,更有全校齐参与的科技节活动,多达37个专科落户咨询,undefined摊位囊括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航海、生物等科技相关的方方面面。

执灯引路,航天前辈话“追星”征程

五十四载航天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奋斗在路上。上午,中国卫星气象领域科学传播专家、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原副站长曹静教授和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的申行运大校走进课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分别以科研工作者和航天员的视角为大家讲述了深空探索的故事,将漫漫太空“追星”之路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同学们,你们谁追过‘星’,你们了解追‘星’吗?你们想追什么样的‘星’?”由一个发问开场,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七号,曹静教授将中国航天发展史娓娓道来。“宇宙不‘远’,如今,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航天。”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不同的种类人造卫星有着不同的构造和轨迹,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曹静教授用生动的比喻,讲解了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星星”。

航天员怎么选拔,怎么训练,一个飞向太空的航天员要经历什么?担任航天员大队主管领导十余年来,申行运大队长带领了杨利伟、翟志刚等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任务。课堂上,他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航天员大队是如何千挑万选,千锤百炼的。他表示,大众平时所看到的,大多只有航天员们从上天到返回的时刻,然而一支精锐队伍的形成要经历若干轮的严格筛选,数千天的打磨,多少训练时的磨难并不为人所熟知,而正是在载人航天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坚持,航天员才能在磨砺中蜕变,飞向太空,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民族英雄。

“我宣誓我是追星者,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航天梦、中国梦努力学习,不懈奋斗!”四个“特别能”,是照亮几代航天人的精神信念。课堂上,侨中学子举起右手宣誓,齐诵“航天誓言”,让载人航天精神久久在空中回荡,也让这束光薪火相传。

课后,曹静对记者表示:“也许知识有门槛,但精神永远是共通的,今天种下一颗种子,我们静待来日绿树成荫。”

逐光而行,侨中学子用科技筑梦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侨中初二六班的邓耀晖同学用“航天之父”undefined齐奥尔科夫斯的名言向记者回答了他从小学四年级起就开始对航天着迷的原因。在下午的科技节上,他负责管理”模拟飞行”的摊位。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将对真实世界飞行中遇到的空气动力、气象等元素进行仿真模拟,同学们可以通过外部硬件设备进行飞行仿真操控。邓耀晖说,正是在侨中的“航空探索”选修课上,他有机会接触到了这个系统并学会了熟练操作,也系统学习到了航空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空天梦想。

而位于学校航模室的“模拟飞行”摊位仅仅只是当日下午科技节活动中的一个缩影,在全校,大大小小37个摊位,都在从不同领域展示着科技的魅力。仿生机器人、航模、船模、榫卯建构、AI象棋对弈、智慧农业、异宠空间……每个摊位面前都人头攒动,科技的魅力点亮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

记者看到,在一个机器人体验的摊位前,许多学生正在争相体验,人群不时发出欢呼。管理摊位的机器人社团成员,初一十班的章理凯同学介绍,这一装置模拟了月球表面的采矿环境,通过手动或自动程序,机器人可以从采矿点收集并运输矿石到指定地点。“完成这个作品,我们既要编写程序,也要动手制作,做成了特别有成就感。”章理凯说,在社团课上,老师既会给出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会仔细指导,帮助他们攻克难题。

纵观整个科技节,航空航天航海可以说是大热元素,也是侨中的一大特色。据了解,侨中在航空、航天、航海“三航”项目中均有初中的孩子就获得了全国冠军(一等奖),以“三航”特色联动各类特色项目齐发展。

“学校针对航天开设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广东华侨中学化学科科组长黄嘉雯老师介绍,在航天方面,学校的“航天探索”选修课从开设至今的三年里,每逢选课必定爆满,属实“一位难求”。而课程如此火爆,除了同学们对探索宇宙的热情外,一众实打实的“黑科技”产品功不可没。学校创新科学院里不仅有模拟飞行系统,还有模拟火星探索车和太空育种设备等,让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能上手实操,全方位真切领略科技工作的魅力。

黄嘉雯表示:“希望通过目前的课程,能够带学生了解中国航天发展史以及科技的进步,培育学生对航天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科技报国’的情怀,为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文、图|记者 李可欣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