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凭硬核科技“护航”,驻青高校在探“空”中贡献青岛智慧

作者:eric 时间:2025-05-14
导读: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雅洁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今年航天日的主题是“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寓意全世界全人类共享同一片浩瀚星空,在这一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赴太空。青岛作为航空航天产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雅洁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今年航天日的主题是“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寓意全世界全人类共享同一片浩瀚星空,在这一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赴太空。

青岛作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驻青高校以科技创新为“护航”利器,在保障航天任务、深空探测、遥感应用等领域镌刻下“青岛印记”。

智慧“护航”

为航天器装上“千里眼”

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神二十出征太空,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梦想,来自青岛的科研力量也不可或缺。

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团队

为了给地面测控人员的精准控制和决策提供高效直观的数据支撑,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团队用自主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航天任务全过程的可视化状态监控与展示,提供覆盖地面、太空、观测站、飞行器的逼真空间环境和实时任务状态,为任务的圆满成功发挥关键作用。

回顾每一次重大航天任务,驻青高校的科研力量始终与中国航天同频共振,“护航”成绩斐然。

青岛理工大学依托赵正旭教授领衔的复杂网络与可视化创新团队,联合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国家(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古镇口核心区、昆宇蓝程(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立“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将自主研发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国家航天工程任务中,实现了0.1秒内“翻译”数据,为观测太空中的飞船状态提供“上帝视角”,让航天测控可视化系统实现国产自主可控。团队先后参与执行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天舟系列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月球车月面巡视遥操作,深空探测工程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等50余次重大航天任务,为国家航天工程系列任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

“青科大一号”高光谱卫星

而早在2023年4月26日,山东省首颗高校命名的卫星——“青科大一号”成功发射,这颗微纳卫星空间分辨率达10m,光谱分辨率2.5nm,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精准支撑。此外,在2023年“天问一号”火星着陆任务中,青岛科技大学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参与火星探测任务的单位,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安全地着陆提供技术护航。在青岛科技大学团队研究理论支撑下,探测器利用光学相机获取火星表面图像,提取陨石坑、陡坡、沟壑等星表特征作为导航路标,自主分析星表特征与导航信息,调整速度、姿态、位置等,完成精准着陆。

创新深空探测

发挥高校技术优势

“不论是月球、小行星还是火星探测任务人才引进落户上海预审多久,undefined,着陆阶段都是关键阶段之一。”山东省深空自主着陆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邵巍介绍,青岛科技大学的技术成果作用于探测器着陆阶段,而学校团队在智能感知、自主导航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作为驻青高校我们应该发挥技术优势,让青岛成为深空探测领域重要的技术策源地,为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技术支撑。”邵巍教授在深空探测领域耕耘二十多年,他的团队像一群勇敢的探险者,不断探索着宇宙的奥秘。其中,邵巍教授领衔的深空探测研究团队参与报送的“小天体探测与开发的智能柔性附着技术”,跻身于2024宇航领域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之列,为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深空再次贡献青科大力量。

青岛科技大学也以遥感技术为突破口,推动多学科融合。据青岛科技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杜军威介绍,青岛科技大学依托“青科大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开展气象环境、城市农田、海洋资源等智能分析、智能监测工作。基于此,青岛科技大学与珠海航宇微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绿水青山一张图”系统,为政府、高校及行业企业提供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卫星数据及行业解决方案,该系统已在20余个城市应用,覆盖48个细分领域,目前仍在持续完善。

另据了解,在探“空”领域,2023年12月,山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16家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驻青高校承担2家实验室的建设任务。

目前,青岛科技大学依托“山东省深空自主着陆技术重点实验室”,针对地外天体自主着陆任务,开展了形貌感知、视觉导航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突破了大尺度、视角、光照变化下的陆标提取匹配与高精度自主导航等难点问题。而青岛理工大学依托“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undefined室”,有力促进航天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在空间碎片和近地天体监测、低轨卫星组网等领域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并服务国家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工程和海上发射任务。

逐梦“星辰大海”

深空探索与低空经济双轮驱动

面向星辰大海的征途,驻青高校正在规划航天发展路径。

青岛科技大学在新获批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深空探测、识别与自主控制研究方向,联合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开展深空探测基础和前沿性理论研究,服务于我国深空探测着陆任务重大需求,并与低空飞行、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进行深度交叉融合,利用智能感知、自主导航、优化控制等技术优势,形成“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创新链,促进航天技术向山东本地产业辐射。空天信息是该校未来关注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青岛科技大学数据科学学院现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2个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偏向于空间信息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偏向于智能视觉以及AI和其他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青岛科技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杜军威透露:“今年学院准备申报低空技术工程专业,为空天信息产业输送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校的使命。”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则布局空间碎片天基监测平台、“东方慧眼”遥感卫星星座等设施建设,推动山东省低轨卫星产业发展,在山东建设低轨卫星组网信息数据中心,抢占下一代空天互联网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先机。同时,计划将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技术研究与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支持并容纳1—2个专业建设及其本硕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力争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成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国防特色的地方高校。

据了解,2025年天问二号计划执行小行星伴飞取样探测任务;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进行月球南极科研站基本型的构建;天问三号预计2028年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中国航天在浩瀚宇宙中持续推进探索征程,驻青高校也将在深空探测、低空经济等领域突破创新,以“硬核科技”在九天之上书写青岛答卷。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