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惊现"宇宙流星"!破解双星百年谜题登《科学》
2025年5月26日,北京讯 —— 在浩瀚银河中,一颗仅存活千万年的“宇宙流星”被中国天眼(FAST)精准捕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团队利用FAST,发现了一颗极为罕见的掩食脉冲星PSR J1928+1815,其伴星质量远超同类,且每3.6小时轨道周期中就有六分之一时间被伴星遮挡。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双星演化理论的观测空白,更可能为引力波探测和宇宙演化研究提供关键线索,相关成果已于5月23日登上国际顶刊《科学》。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宇宙中的“短暂相遇”:千万年寿命,稍纵即逝
这颗毫秒脉冲星自转周期仅10.55毫秒,与伴星以3.6小时的极短轨道周期相互绕转。更惊人的是,伴星质量至少与太阳相当,远超普通掩食脉冲星伴星质量。然而,如此庞大的伴星竟被“压缩”在半径仅50万公里的致密轨道内,科学家推断其并非普通恒星,而是经历过“公共包层演化”后剥离外层的高温氦星内核。
韩金林团队指出,这类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仅存几十个。它们在公共包层中共同演化约千年后,仅能存活约1000万年,相对于宇宙138亿年的历史,犹如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
破解双星演化之谜:中子星如何“吞噬”伴星?
双星演化是天文学百年难题。大质量恒星率先坍缩为致密星(如中子星),随后吸积伴星物质,导致伴星膨胀至将其“揽入怀中”,最终在公共包层中经历物质交换与轨道收缩。FAST的观测首次为这一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1. 物质吸积加速:中子星通过吸积伴星物质,自转速度被加速至毫秒级。
2. 磁场与星风作用:伴星甩出的星风物质遮挡脉冲信号,揭示了氦星剧烈活动的细节。
3. 引力波源候选:此类双星未来可能并合,成为引力波探测的重要目标。
《科学》审稿人评价称,这一发现“将重塑双星演化研究”,并为恒星死亡、致密星吸积及宇宙“灯塔”坐标系建立提供全新视角。
中国天眼:从“听宇宙”到“解码宇宙”
自2023年正式运行以来,FAST已发现超1000颗脉冲星,其中120余颗为双星系统,远超国际同期三倍以上。其超高灵敏度可捕捉其他望远镜难以探测的“暗弱脉冲星”,甚至能“听”到数亿光年外伽马射线暴的余晖。
脉冲星“宇宙GPS”:FAST构建的脉冲星导航数据库,或将成为星际航行的“灯塔”。
2024年目标:发现脉冲星突破1000颗,并搜寻脉冲星-黑洞双星系统。
快速射电暴溯源:FAST已破解快速射电暴偏振信号,揭示其与地震、耀斑的本质差异。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中国智慧,照亮深空
从捕捉“宇宙流星”到聆听“深空心跳”,中国天眼正以每2.5分钟发现一颗新脉冲星的速度,重塑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正如韩金林所言:“FAST不仅是中国的眼睛,更是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钥匙。”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一次,中国再次站在了天文学最前沿!
(本文综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澎湃新闻、央视网等权威信源)
你认为中国天眼的下一个突破会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宇宙猜想”!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中国科技馆新展带观众开启宇宙冒险
- [科学探索]图片新闻|航天科幻扩展现实展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幕
- [科学探索]诋毁中国空间站实验!美媒:太空水杯不漂浮?天宫第一课被怀疑
- [科学探索]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合肥寻宝:一块能搭建月球科研站的“砖”
- [科学探索]NASA对华零共享vs中国对美两机构开放 差异尽显大国气度
- [科学探索]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片“绿”,正在生长
- [科学探索]中国科技馆启动文化润疆系列科普行动
- [科学探索]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 [科学探索]来自神舟二十号的“太空问候”!中国航天员为世博会中国馆送祝福
- [科学探索]从“地理极点”到“体验爆点”——“东极”文旅“出圈”观察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