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入轨精度就像从北京投篮命中上海篮筐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5月2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相关机构顺利解锁,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就此正式开启。天问二号设计任务周期10年左右,主要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此次任务将有望为人类研究太阳系的早期状态,以及太阳系和地球的演化过程提供珍贵的原始数据。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摄影: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邓孝慈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简称“长三乙火箭”)此前曾参与过北斗组网、嫦娥探月、高分观测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的发射任务。作为一种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长三乙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还可执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其他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
作为“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兄弟中“力气最大”的一款火箭,长三乙火箭在经过型号团队2023年开始实施的运载能力与可靠性“双提升”工程后,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已提升至5.55吨,与天问二号探测器质量要求更为贴合。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本次任务是长三乙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在以往执行的发射地球轨道范围内载荷的任务中,长三乙火箭分离速度仅需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千米。但在此次任务中,天问二号探测器与长三乙火箭分离时速度必须要超过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才能使天问二号探测器进入地球逃逸轨道。这需要极高的速度和能量。在综合考量火箭运载能力、履约能力和可靠性等因素后,长三乙火箭成为此次小行星探测之旅最理想的“专属座驾”。
不仅如此,天问二号探测的小行星本身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弱,捕获难度大,对火箭入轨精度要求极高。此次任务中,长三乙火箭入轨速度达到每秒11.2千米的同时,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会造成“天问二号”探测器与目标行星百万公里的级差。
“一个物体高速运动必然也更难控制,此次发射的天问二号探测器是迄今为止我国发射的探测器中飞行速度最快的,与此同时它也是对入轨精度要求最高的探测器之一。它的入轨精度比以往探测器的要高一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魏远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对于火箭发射系统而言,在极高的速度和能量之下,确保火箭以极高的精度入轨是此次任务主要难点之一。他将这个过程的难度比喻为“让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直接精准漂移入库停车,或是在北京投出一个篮球,准确命中位于上海的一块篮球场上的篮筐”。
为此,研制团队在采用迭代制导技术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末速修正技术,将在探测器和火箭分离前实时调整火箭的速度、姿态等,确保满足入轨精度要求。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指挥部总指挥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此次天问二号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攻坚克难,协同攻关,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随便看看:
- [科学探索]中国古代十大阵法图解 十大古阵摆阵图揭秘
- [科学探索]盘点太古时代的恐怖生物,沧龙可咬断霸王龙(曾称霸地球)
- [科学探索]阿伟死了是什么梗?阿伟是谁出自何处
- [科学探索]天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天狗吞月的现象(太阳月球地球同一直线上
- [科学探索]真实的冰河世纪:末次冰期(特征、气温和时间)
- [科学探索]海蜇是水母吗,海蜇属水母科(海蜇就是水母/可食用水母)
- [科学探索]夸父到底是怎么死的?应龙为什么要杀夸父
- [科学探索]科学解析人体异象之谜,6大常见身体异象(原因详解)
- [科学探索]冰遇到盐为什么能融化?揭结冰路面撒盐的原理
- [科学探索]沧龙能吃巨齿鲨吗?巨齿鲨vs沧龙顶级霸主谁更强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中国科技馆新展带观众开启宇宙冒险
- [科学探索]图片新闻|航天科幻扩展现实展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幕
- [科学探索]诋毁中国空间站实验!美媒:太空水杯不漂浮?天宫第一课被怀疑
- [科学探索]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合肥寻宝:一块能搭建月球科研站的“砖”
- [科学探索]NASA对华零共享vs中国对美两机构开放 差异尽显大国气度
- [科学探索]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片“绿”,正在生长
- [科学探索]中国科技馆启动文化润疆系列科普行动
- [科学探索]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 [科学探索]来自神舟二十号的“太空问候”!中国航天员为世博会中国馆送祝福
- [科学探索]从“地理极点”到“体验爆点”——“东极”文旅“出圈”观察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