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孩子都有喜新厌旧、三分钟热度的特点,无论是对一个玩具的喜欢,还是学习某样东西、玩某个游戏,只要过了新鲜感,就会丢在一边。所以我们在发现孩子习得了某个坏习惯时不要悲观,发现他们喜欢学习某样东西时,也不要过于乐观,好的行为需要强化,坏的行为只要弱化。孩子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大多数的孩子在学校生活和课业学习的新鲜感褪去后,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厌学心理。而如果学习成绩不甚理想,就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关于孩子厌学问题,心理咨询专家给家长和老师们列出了如下4条建议。
1、给孩子更多的正向强化
为什么有些孩子喜欢学习某个科目,而有些孩子非常讨厌某个科目呢?其实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天赋”问题,孩子学习的天赋都是家长老师强化出来的,比如孩子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100分,于是家长说:“哇,你真是数学的天才!”然后生活中也不断的夸他聪敏、领悟能力强,孩子为了证明这一点,就会更努力的学习数学,数学学习上的兴趣就被保留了下来。特长和学习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这样的孩子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反之,很多厌学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没有得到正向的强化,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的负面强化,比如“虽然认真但不聪敏”、“马虎”、“学习不自觉”等等,结果就越来越趋向于这种强化了。
2、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
出现厌学心理的一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跟不上,成绩总是落后,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责怪,于是出于自卑、自暴自弃的想法而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类孩子厌学,我们认为,家长和老师有必要重点扶持这类同学的学习成绩。
特别是家长朋友们,应及时想办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工作忙和有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学生学习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3、鼓励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一个班级的同学来自不同文化、经济、涵养的家庭,他们的为人处事风格也有很大差异。有些孩子可能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对于这类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厌学甚至厌世的情绪就会产生。关于这类学生出现的厌学心理,建议老师和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4、老师和家长应注意批评的尺度
虽然忠言逆耳,但对心理较为稚嫩的学生来说,不分场合不分尺度的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继而出现厌学情绪。因此由于这方面因素导致的厌学心理咨询师表示,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学生时,要尽量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和接受能力,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孩子在学习上不用功,得过且过;不爱做家务,父母提供过“奖惩”措施,但都没有用。他似乎对周边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即使有兴趣,也是三分钟热度,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信许多家长都对孩子有过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别人家孩子爱好广泛,我家孩子对任何事都不来电?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为什么他就很难对一件事持之以恒呢?
从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分析,人如果持续有动机做一件事情,必须同时满足三大心理诉求:
自主感,
胜任感,
需要感。
这就给家长一个重要的启示:想要让孩子积极、持续地做一件事情,需要的不只是他的兴趣,更需要这三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开始吧~
1、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
小华在看了某个音乐节目后疯狂迷上了当下时兴的尤克里里,于是他缠着妈妈给他报尤克里里课程。妈妈深知学乐器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但她拗不过小华,尊重了他的兴趣,为小华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刚刚上课的时候,小华还是兴致盎然的每天回家都反复练习,但很快的,他就哭闹着说不想学了,妈妈对此非常烦恼。
这个事例中,小华其实只满足了促成动机的第一个方面,即自主感。简单说,就是自己做决定,说做就做的感觉。而当他很快就将这种感觉落实并丢在一边后,妈妈应该怎么做呢?继续尊重孩子的意愿?任这个促进孩子锻炼耐力耐心的机会消逝吗?
可见,光得到“自主感”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有持续做事情的动机。这时就要谈到第二种心理诉求——“胜任感”
2、让他觉得自己真的很棒
这种感觉通常有两种获取的途径,一种是从内获取,孩子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厉害,有能力。还有一种从外部获取,像是别人点赞或者得奖。
比如一个孩子陪妈妈去超市购物,口算出了营业员应该找妈妈多少钱,而被夸奖的时候,他自己就会觉得数学很棒,从而获得“胜任感”。
现在重新来看小华的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一定是被家人的表扬包围的,自己也是信心十足的。可学着学着,新鲜劲过去了,紧跟着的是枯燥的练习和反复的尝试,手型不对、弹错音更是常事。小华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好,出现了畏难情绪。
其实这时孩子需要的是“胜任感”,可父母往往在揪着“自主感”不放,急于与他争辩。家长最直观的感受是,“当初可是你自己想要学的,怎么可以现在就打退堂鼓?学东西不坚持哪行?”但父母不知道,基本上这话对孩子起不了作用,这只是责备而已。
那父母该怎么从“胜任感”上找突破呢?比如,可以让孩子当小老师,亲自指导示范,让他找到优越感,从而获取“胜任感”。同时还可以接纳孩子沮丧的情绪,试着帮助他平衡“胜任感”。不光鼓励他“加油”,更要教他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帮他重新找回“胜任感”。
不过光有前两点,能不能就让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积极投入了呢?还不够,这时就缺少常常被家长忽略的“需要感”
3、人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
孩子的兴趣有时候不光需要家长的鼓励,还需要持续的关注,如果孩子的兴趣没有在他想彰显的地方得到认可,那么他的“需要感”就会严重不足,继而失去保持兴趣的动力,此时他唯一的依靠,就是家长了。
所以,当小华告诉妈妈他变得讨厌尤克里里的时候,是不是妈妈也应该反思一下,是否认真地当过他的听众?有过由衷的赞美?还是小华在房间里练习的时候,妈妈在玩手机?
兴趣是催化剂,不是定心丸
兴趣是属于孩子的,是否要坚持到底,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兴趣只是作为孩子做一些事情的特定前提,而非做这件事成功的必要因素。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从有兴趣到没兴趣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孩子有没有因为兴趣而交到新的朋友?有没有另他感到快乐?这些是值得家长去思考和发现的。
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一些负面标签,例如“虎头蛇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分钟的热度”等。说这些话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希望能激发孩子的斗志,但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的很多话,孩子都是无条件信服的,所以有些话很可能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结果对以后的人生都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不要把孩子的成功与失败都归结到“兴趣”二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