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实施& 积分落户&居住证制度;天津市首批2500名外来务工者拿到了& 积分落户证明&,其中1100名为滨海新区的外来务工者。近日,滨海新区外来务工者首批拿到了& 户口准迁证&,即将回原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正式成为滨海新区市民。
谢增斌大学毕业来到滨海新区天津港保税区上班,从事高速计费系统的维修测试,迄今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谢增斌是1981年7月底生人,刚刚度过33周岁生日的他,迎来了另一个喜讯—拿到了户口准迁证。他兴高采烈地拍下来,上传到微信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喜悦。谢增斌告诉滨海周刊记者,这一刻,他整整等了10年。
谢增斌来自河北省鹿泉市农村,在秦皇岛读的大专。2004年毕业后,他来到滨海新区准讯电子公司上班。多年来,获得滨海新区户口一直
是他的梦想。可是,凑不够钱买房,无法办蓝印户口。
他拿出积蓄,在滨海新区中部城区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二手房,算是把家安在了这里。2013年5月1日,经家人介绍,他和在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上班的一位河北女孩结婚。然而,没有滨海新区的户口,一直让两人有种漂泊的无助感。今年4月,听说可以办理& 积分落户&居住证后,谢增斌通过单位进行了申报,幸运地成为首批获得& 积分落户&资格的外来务工者,并顺利拿到了天津市公安局下发的& 户口准迁证&。
张松峰:女儿将可以在津高考
张松峰和丈夫扎根建设滨海新区19年,如今大女儿过了17周岁生日,终于可以随母亲把户口落在滨海新区,不用返回老家参加高考。1995年,高中学历的张松峰通过招工来到天津开发区& 统一电池&公司(后改为杰士电池)。翌年,经家人介绍,她与来自家乡的杨某成婚,留在滨海新区打拼。
,她的月工资八九百元;丈夫考了驾照,买了辆小货车跑配货,一个月挣四百元。为了省钱,两人每月花费一百多元,在北塘海边租了一间平房。平房没有暖气,阴暗又潮湿。结婚第二年,大女儿出生了,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
照顾。
随着工龄的增加,张松峰的工资也逐步上涨到了目前的三四千元。2000年,她和丈夫在工农村买了一套二手房。2007年,他们的第二个女儿降生。
如今,她是单位的熟练工人,丈夫转行做快递,两口子每月能挣七八千元,大女儿上三年级时也从老家来到滨海新区生活。两个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两口子最关心的事儿。尤其大女儿年龄接近18周岁,逼近随父母户口迁移的年龄上限。好在,天津市政策创新给他们一家带来的希望。她有幸成为滨海新区首批获得& 户口准迁证&的外来务工者。
李胜男:大学爱情在新区生根结果
29岁的李胜男和老公是大学情侣,毕业后到滨海新区工作,进入同一家单位,后成为首批获得& 户口准迁证&的滨海新区外来务工者。
李胜男老家在山东菏泽农村,在青岛读大学期间认识了来自山西太原的男朋友。大学毕业那年,李胜男留在青岛工作,集体户口被迁出学校,挂在人才市场。后来,她和男友结婚,将户口迁往太原。2010年,夫妻俩一起来到滨海新区,进入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的一家客户服务公司。
两人在新港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为的是能在滨海新区安家落户。可是,家安下来了,落户却不容易。由于房贷没还完,不符合蓝印户口政策。为了赶在取消前拿到蓝印户口,两人省吃俭用,还借了一些钱,终于在今年初还完了房贷。可是,要办一家三口(还有孩子)的蓝印户口,还需缴纳三万元钱。正当他们无计可施时,听说可以办理& 积分落户&居住证的消息。如今,他们夫妻双双获得了& 户口准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