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小颖的儿子聪聪今年刚刚五岁,在幼儿园上大班。作为家里的独生子,不仅爸爸妈妈很宠他,爷爷奶奶更是把他捧在手掌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能就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聪聪养成了一个在家长眼里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玩,别说其他人,就是爸妈跟他一起玩,他都不乐意。他的玩具全部被他藏在房间的柜子里,周末放假他就自己在房间关上门自己玩。
前几天小颖的闺蜜带着孩子去她家玩,她闺蜜的孩子翔翔跟聪聪的年纪相仿,小孩都爱玩玩具,当看到聪聪有这么多玩具之后,就很开心,小颖看到翔翔很喜欢,就拿起了一件准备递给他,这时聪聪看见了,立马收回玩具,生气的说不许拿我的玩具,然后就回了自己房间,留下翔翔一个人。翔翔低下了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小颖闺蜜见状,就尴尬地说,没关系,我们去外面游乐场逛逛。小颖也觉得很不好意思,觉得儿子实在太自私了,于是就直接把聪聪的玩具拿给了翔翔玩。
这时聪聪跑过去抢了妈妈手上的玩具,却被妈妈拦下了,他就发起脾气来,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吓得翔翔赶紧把玩具给回聪聪,并且跟聪聪说不好意思,就跟着妈妈回家了。闺蜜走了之后,小颖觉得很过意不去,原本跟闺蜜计划好让孩子们一起玩,一起过周末,最后却被儿子破坏了,还让两家人陷入了尴尬。
从小颖和儿子故事中,可以看出,不管家长是想拯救自己的面子还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大方的人,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很多孩子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玩具玩,而且孩子的态度很坚决,那到底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呢?
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
1.占有欲强,不愿意分享。宝宝在两岁的时候就开始萌生占有欲,他们会觉得这件东西是我的,谁都不能碰,这是因为宝宝有了自我意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自我中心是儿童发展的特点之一,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必然现象。所以,孩子不愿意主动分享很正常,并不是因为孩子自私小气,只是发育的一个过程。
2.年龄小,不懂得分享。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分享,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他们只知道你拿了我的玩具给别人就是伤害了我,就是不尊重我,甚至内心开始恐慌,觉得自己的东西一下子就没了,心里自然是难以接受的。
3.家长过分紧张。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分享并不是一种小气的行为,只是单纯地出于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人类的天性,包括我们对自己的物品也是一样的。所以家长真的没必要担心宝宝长大后会变成一个自私小气的人,更没必要因此对宝宝的不分享行为进行批评或者斥责。
4.被家长宠爱过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对小孩都特别宠,要啥给啥,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这就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性格,习惯了被宠爱,各种要求被满足,突然面对家长的要求(分享玩具给其他人玩),孩子一下子无法接受,还无法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所以孩子不愿意主动分享跟家长平时的宠溺也有一定的关系。
那家长面对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1.要有耐心。面对孩子不愿意分享,有的家长粗暴地从孩子手中夺走玩具,不跟孩子沟通,直接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小气。这样就更加激发了孩子的自我保护欲望,更加不愿意分享。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要一味的采用强制手段,多点跟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2.有条件的话,可以多买些玩具,这样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只有一件玩具的话,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会觉得分享给了你,那我就没有了,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这个玩具上,如果是有好几件玩具的话,孩子是很愿意跟其他人分享的。
3.根据孩子的意愿,把玩具分类,哪些可以分享,哪些不可以。整理玩具的时候,跟孩子商量好,哪些玩具是可以跟小伙伴分享的,哪些是只能自己玩的,做好分类,并且跟孩子沟通好,那么下次家里来客人了,家长拿玩具给其他人玩,孩子也不会生气,甚至还会愿意主动去分享。
4.多跟孩子分享你的东西。如果家长经常跟孩子分享,做到以身作则,那么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很容易被潜移默化,会变得喜欢跟别人分享,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平时不仅可以跟孩子分享物质上的东西,还可以分享你的故事,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开心的或者难过的事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5.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强制性剥夺。从两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生,自尊心也逐渐在形成,所以家长切不可忽略孩子的感受,自己做决定,直接把玩具送给其他人玩,这样孩子会觉得你不尊重他,甚至会生气不跟你说话,跟你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所以家长一定要多点站在孩子的角度,多点理解孩子,慢慢引导,急不得。
6.当孩子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家长要学会引导,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两个孩子在争夺一个玩具的时候,或者孩子不愿意跟其他人分享的时候,家长可以耐下心来询问孩子此刻的感受怎么样,开心吗,那不开心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样孩子不仅知道了跟其他孩子发生争吵自己是不开心的,是很难受的,而且也知道了下次应该怎么做,可能还愿意主动分享。
愿意分享是一种很好,很讨人喜欢的一种行为,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那家长也不要过于急切直接抢夺孩子的玩具,更加不可以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强迫孩子,打骂孩子。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用以身作则带动孩子。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性格,孩子好性格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培养孩子好性格呢?专家认为:孩子性格的形成主要受其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在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基本在3~6岁之间形成。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主要是和父母呆在一起,潜移默化影响其性格的就是父母。
按时吃饭睡觉
很多母亲一听到婴儿哭,马上就喂奶。然后哭声停止了,看到婴儿满足的样子,母亲也忘记其实刚刚给他喂过奶。这样无形中条件反射建立了,通过哭可以获得吃奶满足感。其实婴儿吃奶的时间至少要间隔两个小时,所以尽量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其实是对婴儿一种意志力的磨炼。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也是这样的道理。
很多家长质疑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爱孩子并非溺爱孩子!
没有爱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影响;而受到太多非理智的爱,孩子的自我欲望会膨胀,目空一切。比如家长对待爱哭的孩子,经常会这样说:“再苦我就不要你了、再苦就把你喂狼”,而如果这样说:“爸爸不喜欢哭的孩子,喜欢坚强的孩子”。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在恐吓威胁的语气,只会让孩子通过哭想获得什么而骤然截止,会使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爱而质疑,是否不爱我了;而后者会给孩子暗示我们要做坚强的孩子,生活中是需要做强者。做游戏开始
做游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守游戏规则。那么在我们很多家庭不是这样的,父母很难以自己站在孩童的心理去陪孩子,让其泡在众多的玩具堆想玩就玩,毫无规则。那么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就是从游戏开始的。无论做什么游戏,事先都要讲清楚游戏规则,前提是和孩子商量,孩子是认可的,然后建立好奖惩的方法,比如发放小星星给予奖励。如果孩子在游戏过程出现了犯规,不管孩子哭闹、撒娇都应遵守游戏规则。这样可以锻炼孩子认识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克制力和对自己决定事情的责任心。
不要欺骗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