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之间的交往中,经常会出损坏东西的现象。不管是谁损坏了谁的东西,归根结底是孩子损坏东西的问题,所以,我们先从孩子损坏东西谈起。孩子损坏东西的原因主要有:
1、有的孩子不会使用和保护东西。
2、孩子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造成无意损坏。
3、孩子不懂的珍惜,不知节约。
4、孩子做事不够耐心细致。
5、孩子的好奇心理,驱使其把东西拆开看一看。
知道原因后,家长可以“对症下药”。
1、教给孩子使用物品的方法。使其知道东西如何使用;知道哪些东西是容易损坏的;应该在使用中注意什么。如轻拿轻放,不能摔,不要靠近等等。特别容易损坏的,可以尽量少让孩子使用。
2、通过手指游戏、影子游戏、扣扣子等锻炼孩子手部肌肉。并提供大小、轻重适合孩子使用的物品。
3、教育孩子懂得珍惜物品,培养节约的习惯。
(1)让孩子懂得损坏的东西难以复原的道理。如:图书撕坏了就不能变新;杯子打碎了就不能再使用。
(2)不要给孩子太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控制孩子使用物品的数量。
(3)孩子损坏东西后,家长不要立刻补足,要让孩子明白缺少这一东西是很糟糕的事,接受“后果”教育。
(4)损坏东西后,由孩子承担部分责任,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行为弥补过失。
(5)通过文学作品对孩子施以影响,让孩子从大的方面知道,我们的国家还有许多地方不富裕,还有许多孩子不能上幼儿园;从小的方面知道,懂得节约的孩子是好孩子。
4、培养孩子耐心细致的习惯。可以经常让孩子做些细致的事,如粘贴图书、学钉扣子、洗手帕等。
5、如果是因好奇而损坏物品的,家长也许会从下面这个故事里得到启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我的儿子把我珍贵的金表拆了,让我痛打了一顿”。陶行知说:“也许你打落了‘中国爱迪生’”。家长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做:
(1)在不损坏物品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孩子的探索行为。
(2)如果东西不能拆的话,家长可以用其他方法,如参观、讲解等方法,让孩子明白问题的答案,满足孩子的探索心理。
6、最后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切忌在孩子损坏东西后才大发雷霆。因为孩子在损坏东西后总是很害怕的。家长的严辞厉语容易造成孩子逃避过失或产生逆反心理。
无论是孩子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还是别人损坏了自己孩子的东西,家长都应本着宽容和耐心的态度。是孩子损坏了别人东西的,应带孩子们登门道歉,或让孩子有所表示,如赔偿;是别人损坏了自己孩子东西的,应教给孩子原谅别人,家长也应先向别人伸出友好的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庭中如果孩子弄坏了东西、特别是比较珍贵的东西之后,父母就会狠狠地将孩子训斥一顿,结果是孩子哭、父母气,大家心里都很不开心。
我认为,在孩子弄坏了东西后,家长应当根据孩子弄坏东西的原因和孩子的过错程度来决定对孩子的态度,而不应当一概地以训斥的方式来处理。
一是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或者发脾气而故意打坏东西的,那么家长就应当及时对孩子予以严肃的批评,甚至于可以对孩子实施一定的惩罚。
二是如果孩子是因为不小心(也就是说孩子存在着一定的过失)而打坏东西的(例如,孩子在家玩耍时,爬到了沙发上蹦跳,导致沙发被弄坏),那么,父母就应当告诉孩子玩耍时的注意事项。
三是如果孩子是在帮忙做家务的过程中不小心弄坏东西的(例如,孩子放假期间帮忙洗碗时不小心将碗掉到地上而摔坏),那么家长首先应当表扬一下孩子肯做家务事这一优点,然后再告诉孩子洗碗时应当注意的问题,让孩子下次注意。
四是如果孩子虽然弄坏了东西,但不存在孩子的故意或过失的,那么家长就不应当责怪孩子。例如,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找到红领巾,就用一只玻璃杯压住红领巾的一个角,故意将红领巾的另一个角挂在桌子下面。当孩子寻找红领巾并且发现挂在下面的一个角时,他就使劲一拉,结果将压在红领巾上的茶杯拉掉在地上摔坏了。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孩子的责任,但孩子的家长却埋怨孩子做事不小心。
五是如果孩子弄坏的是家里的珍贵物品,那更不应当责怪孩子了。这是因为既然是珍贵物品,就不应当放在外面、不应当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甚至应当锁起来。因此,既然孩子拿到了并且弄坏了,那么作为家长来说也有保管不善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应当怪孩子了。
说到孩子弄坏东西的问题,我想起了一个富有哲理的寓言:一个人挑着两坛子油去集市上卖,谁知走到半路上绳子一断,油坛子掉在路上被摔坏了。这个人看也不看一眼,掉过头就回家。别人问:“你怎么不看看呢?”他说:“油坛子摔坏了,肯定油也流了,还有什么必要看它呢?”我在这儿说这个寓言,也是想劝劝那些孩子弄坏了东西的家长们,既然东西坏了,只有下次注意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