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是大多数父母们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无数的家长都希望自己可以竭尽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成了家长们的最大心愿。但是,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用心教育和努力栽培,都需要时间和金钱的堆集。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一样。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会不一样,也就出现了很多人说的穷养还是富养的问题。
最近,朋友小丽和老公就因为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费用的问题发生了争吵。小丽和老公两夫妻的月收入不到1万,但小丽的老公推崇孩子要富养,不顾妻子的反对,坚持要求把女儿送到市里的贵族学校。但是根据贵族学校的学费来算,两夫妻的收入仅仅刚好能满足孩子的学费,小丽说如果家庭没有任何的节余,连生病都不敢了,更别说假如工作出点意外。
小丽对老公的做法非常不赞同,她觉得培养孩子,不一定非得去到贵族学校,这样的学校,可能环境和教学确实要好一些,但是这超出了自己家庭的承受范围,硬装出来的“富养”全家都太辛苦,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也很难健康成长。小丽认为,对于孩子的培养,只要父母足够用心,也可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说把孩子硬塞到一个富人孩子的阶层,孩子就真的是富养了。
曾在贵族学校做班主任的老师就说:孩子是不是真的富养?从3点细节就可以看出来。
1、孩子的见识。
一个孩子的见识,是从小通过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慢慢形成的。这是一个不断修炼,需要时间,长期积累的过程。它无法通过一两件事,或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够速成。
而那些经济情况较好的家庭,无论是他们自身,还是身边的亲朋好友,在平时的衣食住行方面,都与穷养的孩子会有所不同。还有在节假日或各种假期里,家长给他们安排的各种国内、国外的旅游,孩子通过旅游切身感受到的各地风土人情,文化、事物都不一样。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自然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就会不一样,因此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识。
2,孩子的谈吐。
谈吐最能直接的展现一个人的气质,孩子虽然年龄小,有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拘谨,但是养育方式不同的孩子,谈吐也会不一样。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当有的孩子在讨论,假期去公园荡了秋千的时候,可能有些富养的孩子所谈论的是,假期他又去了国外滑雪;当有的孩子习惯了在大排档大喊大叫的时候,有些富养的孩子早已经习惯了在西餐厅的低声细语,彬彬有礼。富养出来的谈吐,也不是学一两节礼仪课就能修炼形成的,那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亲身经历,慢慢磨练出来。
3,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
待人接物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会底层服务人员的态度,更是能显而易见的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当然,只有那些心怀感恩的孩子,才更能发自内心地去尊重那些底层服务人员。
家长为人处事的风格,就是孩子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的第一任老师。在陌生人面前能落落大方,懂得尊重,待人有礼貌,相信这些都是每个家长希望孩子做到的。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家庭经济良好的父母,往往更懂得在人前隐忍和克制,父母的这些言行,无形中让孩子学习和修炼了同样的态度。同时,那些富养的孩子相对来说见识更广、经历更丰富一些,在待人接物方面,有可能会更落落大方。
对于我们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的教养方式究竟是要穷养还是要富养,需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酌情安排,孩子的培养需要时间,不能速成。如果阶层不同,更不必强融,适合自己家的就是最好的。无论哪种教养方式都是为了让孩子更有教养,只要父母多付出精力,努力、用心学习,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都能培养出独立、自信、优秀的孩子。这位知友,传统意义上,“穷养”,是让孩子在一种物质相对匮乏的环境下成长,以此来约束和磨练他。但一旦这种约束过了火,这种成长环境中对孩子价值观的塑造将是永久且不可逆的。以后,不管这个人有了什么样的成就,有了什么样的地位,他骨子里将永远是个穷人。
所以,一个中产家庭如果压制自己所能,给予很有限的物质财富,追逐虚无缥缈的“苦难财富”,那这个家庭,就是在浪费自己家庭几代人的积累,人为地让子女重复从贫困到小康的奋斗过程。这无疑是可悲的。
真正的“穷养”,应该是不惯着,让孩子知道要想得到需要付出,而不是让他觉得就是没有,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到。而真正的“富养”,应该是为孩子提供所有成长必须的条件和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一味地满足他的欲望,却不为他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