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一代 70 后、80 后父母,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基本具有较高收入或者步入中产阶级行列,他们积极投身运动,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较高追求,这种追求自然也会传递到下一代身上。现实生活中已经不难发现,跑马拉松的父母带着子女参加马拉松亲子跑、热爱户外运动的爸妈带着孩子徒步领略高山大川的壮美、绿茵场上父子同场……这样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多。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并从中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和拼搏精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通知指出,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对于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以来,各地各高校普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工作和活动,在帮助和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营造了良好氛围、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同时,由于学生学业压力、对于互联网依赖程度的加深、群众性体育活动载体不足等因素,当前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对于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和重视程度以及体质状况和健康素质仍有差距和不足。
通知强调,主题活动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统一主题,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工作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生宿舍、班级等为主体,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大学生群众性课外锻炼活动,努力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的有关要求。 通知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联和学生会组织要围绕活动统一主题,在本地区本学校开展各类大学生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注重把握重在基层、重在学生的原则,注重以宿舍、班级、实验室、学生生活园区等为参与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自主设计活动,积极倡导宿舍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形式,鼓励创建兴趣爱好类的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兴趣小组等,把更多学生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活动中来。要广泛开展主题团日活动,邀请学生当中坚持体育锻炼的典型榜样及长期坚持运动的教师、校友等,走进学生中间,开展班级、院系主题团日活动,面对面开展交流、分享体会,营造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加强对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视,大力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要尊重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和行为习惯,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号召和组织学生设计开发推动同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机APP应用程序等,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形式和渠道开展“我的身体我做主”、“我的运动风采”等照片展示评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青春健康的生活风尚。 通知强调,开展大学生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工作。各级共青团组织、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联和学生会组织要立足长远,制定保障制度措施,设计和组织开展好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形成促进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平台和长效机制。要着眼于工作的普遍性、覆盖面和持久性,将活动与学校体育课教学、体育运动会等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在活动中注重大学生参与的人数、时间、频率,努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要借助电视、报纸、广播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活动的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扩大在校园中和社会上的影响,努力将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做成品牌、做出实效。要注重把握大型体育赛会举办、全民健身日等契机,推动活动不断形成热潮。要加强教育引导,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据了解,为行之有效地开展好这一活动,下一步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开展大学生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团学组织作用,通过开展活动、协调资源、出台政策、创新手段等,着重促进以班级、宿舍为单位的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增强体质认知、提高体育锻炼自觉性、提升身体素质。此外,还将适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争创“大学生百炼之星”活动,鼓励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宿舍、班级、社团等学生集体,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胆怯,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是长此以往,就会演变成恐惧,遇到事情就立马退缩,这不利于一个人的长期发展。那么应该如何克服胆怯心理呢?下面推荐几个克服胆怯的方法。
1 开门见山法对一个陌生的群体而言,故意回避或有问不答,均被视为对这个群体的拒绝;说话太多也难以让陌生的群体所接受,而且还会让人感到害怕。如果你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在一个陌生群体当中出现“言失”或过分表现自己的所谓口才,那么你在这个群体当中会很难生存。那么怎样和一群人交流呢?有几种开门见山的“开场白”,你可以试着用。比如“韧来乍到,请大家多关照”;“今后我们要一起共事了,我有什么不罢之处,还请各位包涵”;比如“作为新人,能得到大家的如此热情,真让我感动不已”……2 肯定自己你需要得到自己的肯定,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表演完毕,你可以找一两个听众,或者你信得过的伙伴,来让他们客观评价一下你,或者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自知让你更有动力,建议则让你健步如飞。你得肯定自己,换一些言辞,比如说,“我必须演好,砸了就被开除了”变成“没关系的,我会越来越好的”,多给自己些肯定,多给自己些鼓励,学会爱自己,一个懂得如何爱自己,呵护自己,发展自己的人,一定是一个前途光明的人。
3 遇事不要犹豫人的胆怯往往是在犹豫中产生的。例如外出问路,刚想问就赶紧去问,越快越急越不易产生羞怯心理。如果考虑来、考虑去,就会让胆怯占上风。“人家要不告诉我怎么办?”“人家要拿眼睛盯着我怎么办?”这么一想就不敢问了。再如,家里来了客人,心里好奇产生一种看看客人的念头,这时就要立即去看,就不会害怕,如果稍一犹豫,就会想到人家和自己说话怎么办?人家问起自己怎么办?……胆怯心理就在犹豫中产生了。所以办事不要犹豫,要果断,一旦干了,习惯了,也就会觉得没什么可怕的,经常锻炼,胆怯心理就会得到克服。
4 转移兴奋点胆怯往往会造成情绪紧张,致使本来很熟悉的事情也变得陌生了。例如,原来会回答的问题,一站起来就张口结舌了,因为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下次再回答问题就更紧张、更胆怯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转移兴奋点。什么事情容易引起紧张、胆怯,就先不想它,先不看它,把大脑中这个兴奋点转移到其它地方。有的演员第一次登台,胆小、怯场,他往往采取眼睛避开引起怯场的观众,直视前方,“目中无人”,心里不想演出的事,而只想台词、歌词,这样就不紧张、不怯场了。演出一顺手,胆儿更大了。我们遇到胆怯的时候,也要采取转移兴奋点的做法,多次实验成功,就不会怯场、不会害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