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于健康.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越来越烦躁、浮躁,于是,体育锻炼成了解压的一个主要渠道.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和情绪息息相关.对人的智力、心理、体能、情绪等影响巨大.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人的幸福是因为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多姿多彩是因为体育的存在,体育是"天神的欢娱",是正义、空气、荣誉和乐趣,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和平友谊的象征,是培育人类的沃地。新的体育课程明确地提出了"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的任务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让人体的运动更富有节律。以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节拍,让人变得优美,柔中含有刚毅的目的。从2000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表明,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标连续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能、技能、力量、迅速、耐力、柔韧等综合身体素质的练习,教学评价指标失我一直认为跳广场舞、打太极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很有帮助。因为经常锻炼、活动,所以他们的身体都会很好。直到我昨天看到一个细思恐极的说法——那些跳广场舞、练太极的老年人身体好可能是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就比较好,他们是因为身体好才出来跳舞打拳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关性”。我们常常把相关性等同于因果性。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元,很复杂。所以为了应对各种挑战,我们的家长经常要给孩子报很多很多课外兴趣学习班。琴棋书画,陶冶情操;体育钢琴,培养品质。有结论说,想通过练体育来培养孩子的品格和锻炼孩子的意志基本上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常常认为练体育身体可以更好、会很有耐心、会善于团队合作等等,其实我们还是误会了。两者依然只是相关性。有研究者就得出了结论说:排除会影响孩子练体育的经济条件、种族、平时的学习成绩等外部因素,那么练体育和不练体育的孩子长大以后不管是教育程度也好、收入也好、健康程度也好,都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体育并没有“导致”更好的生活,两者之间是不会有因果关系的。
这些我们看似由很强的因果性连接起来的项目,实际上可能都是相关性大于因果性的。那要是这样,我们应该怎么样科学的培养孩子的一些品质和能力呢?我们至少要科学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好课外活动有三个标准:
确实有好处的数学和阅读。有大量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两项是有绝对好处的。这两项的因肯定是能导致很不错的果。
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很有天赋,那就应该专业培养。特别是一些文体类的天赋应该早些发现,从小训练。
如果孩子真的喜欢一个运动或者项目,就应该让它参加,让他享受快乐的童年。
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够减少做无用功,能够培养孩子的人生观,能够让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