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带你一起分析什么才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

常见问题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人们在各种网络百科平台、问答社区及论坛里共享学习资源,公众获取知识变得便捷。尤其是近10,许多人在无意识中享受着知识共享带来的福利,知识共享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是有贡献的。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交流与交锋,人们常常会有精神迷失的困惑。如何抵御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始终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如何搞清楚“我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如何实现精神富有,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这些都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解答这些命题,首先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源头。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历代先贤撰著的文献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浩如烟海。自先秦以来,历代先贤撰著了浩繁的文献典籍,这是一笔储量巨大、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利用好如此巨量的珍贵文化遗产,需要对历代文献典籍进行系统的搜集、梳理。这是一项耗时长久、工作量巨大的复杂工程。清代编《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这曾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图书结集。上世纪90年代,国家组织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收书5213种,规模是《四库全书》的1.5倍。即便如此,被这两项编纂工程所收载的典籍仍只是传世典籍中很少的一部分,有待搜集的古代典籍数量仍然十分庞大。此外,一些地方也在古代典籍搜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古代典籍近2万种,历代有识之士在古代典籍的搜集整理上曾作出不少贡献,但大都局限于一郡一邑,且有较多遗漏。本世纪初,浙江大学编纂的“浙江文献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编纂出版的“浙江文丛”等,为浙江地方文献典籍的编纂提供了范例。其他省市文献典籍的整理情况也大抵相仿,都或多或少推出了若干汇编性的中小型丛书。然而,相对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来说,这些工作都还仅仅是局部性的,文献典籍的整理编纂出版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国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数量如此巨大,各类经典更是汗牛充栋。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如何从中选择一些经典之作来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想让文化经典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思想理念、价值准则、审美风范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有必要编纂一系列经典普及读物,发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做好这一工作,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有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久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了具体部署。这为文献典籍的整理、保护和研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系统梳理先贤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摸清文献典籍的家底,编纂更大规模的文献典籍系列丛书,打造更高水平的文献典籍大型书库。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纸寿千年”,纸本文献能够保存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新时期,应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文献典籍进行保护,使其传承得更为久远。比如,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保存文献典籍,这样既方便文献典籍的保存,也方便一些珍稀典籍从图书馆走进普通百姓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能源”。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和鼓励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广为流传,彰显了人们对求知的渴望与包容。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求知的文化传承被人们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知识共享。
所谓知识共享,就是人们通过共享知识及文化资源,有效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知识文化的传播及发展。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共享基础教育资源,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在知识文化传播方面,免费的互联网媒体、视频网站、音乐平台等百花齐放,让人们能第一时间共享最新的文化资讯。人们在各种网络百科平台、问答社区及论坛里共享学习资源,公众获取知识变得便捷。尤其是近10年,许多人在无意识中享受着知识共享带来的福利,知识共享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是有贡献的。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凭借高效性和普惠性,知识共享成为共享经济的高级形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理念的贯彻实施。知识共享与物质共享有着本质的不同,物质共享是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物质的总量上没有变化,只是使用效率得到提高。而知识共享则是1个人的知识传授给10个人、100个人,每人都获得了一份知识,知识总量增加了10倍、100倍。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交流,更是提高了创造新知识的可能性。一旦实现知识共享,将对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科技文化的创新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前,知识产权越来越受重视,“知识变现”逐渐被接受。这两年,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识文化共享平台的共享模式逐渐由免费转向付费。从表面看,这一现象无可厚非,知识是有价的,应该尊重知识创作者的版权。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国内知识文化共享走进了一个怪圈:想要获取知识的人要向知识共享平台缴费,而绝大多数知识的原创者却得不到任何收入。这种付费方式的知识共享,大大背离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初衷:既没有鼓励原创者的创作热情,又不利于知识的更好传播,只使得作为零边际成本的网络平台收获丰厚。这显然不合理,也不利于知识共享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应支持与鼓励知识共享的发展。在科技创新内生增长模型中,知识的传播十分重要。在我国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知识共享对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部门应当不遗余力加大对知识共享的支持。首先,应从态度上支持和鼓励知识文化共享。其次,应采取相应的文化体制改革措施,以社会效益为首,遵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加强对知识文化共享平台的监管。当下,各类知识文化共享平台层出不穷,但也良莠不齐。知识共享利国利民,要更好地发展知识共享,必然要认真对待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严格监管“知识变现”的问题,知识变现应该主要变现给原创者者,对于平台利用无版权资料进行收费的行为应予以限制。

带你一起分析什么才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