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它必须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具有,是民族的共同心理、思想,是一种带广泛性、普遍性的精神;它是指导、推进民族前进的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或精神源泉,是具有进步性的思想;它是在民族延续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神,不仅在民族兴旺发达的时候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在民族衰败危难时也是支撑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支柱,是贯穿于民族历史全过程,的具有持久性、长期性的精神;它是在民族延续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原则,影响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民族生活具有支配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它是维系民族生存、繁荣和民族,之间和睦、团结的精神,是符合民族生存和发展规律的思想,是有着巨大凝聚力的意识。
古代思想家孔子
总之,一种精神、思想、观念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称为“中华民族精神”,或称为“民族魂”、“民族灵魂”、“民族优良传统“当然,我们从积极意义上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概念,是作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界定,而绝不是否定中华民族消极落后思想的严重存在,也绝不是无视改造、消除中华民族消极、落后思想的严重性。我们既要弘扬一切有利 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也要改造、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况且,民族精神也有一个逐步演进、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不可能是纯粹的,而是包含了历史决定的种种局限、缺陷和不足,这都需要在分析批判中加以克服。
传承孝道
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还必须结合当前的情况和需要,也有一个进一步发展、提高的问题。这说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绝不是把历史已有的加以搬用就能实现,而是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批判。根据以上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本精神的界定,结合中国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揭示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如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重要内涵之一。这可称为“崇德”思想。孔子高度重视道德价值。他主张,人们在寻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人生诸种需要中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
孔子剧照
这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又往往成为实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先哲特别强调人格修养,崇尚气节,重视情操,强调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要求。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唯义所在”。人在道德上应当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他们强调,个人修身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主张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管这种境界一般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甚至很难达到,人们仍应抱着“心向往之”去执著追求。正如孟子所讲:“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雕像
儒家一贯注重道德人格价值,高度赞扬人格精神美,强调人人应有独立的人格,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不屈服于外在压力,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主张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自尊自强心态和刚直不阿的正义感,形成了中华民族明辨是非、坚持正义的凛然正气。当然,中华民族的崇德思想是与古代宗法社会直接联系的,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成员中间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其中有些内容已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失去价值。但是,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是人类社会崇尚精神境界的标尺之一,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荀子与学生雕像
注重现实生活,强调务实精神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封建文化中宗教色彩最淡,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最浓的文化,这有助于务实精神的发展。中国先哲认为:“华而不实,耻也。”“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反对浮华,主张求实。中国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叫“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强调哲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的一致。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讲求实用,追求事功,而轻浮华,贬空谈,鄙玄虚,表现了黜玄想而务实际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的伦理政治,抑制了宗教的泛滥。中国人重视现世,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讲“来世”,不追求死后的“极乐世界“。
儒家朱子雕像
儒家对厌弃人生追求来世的有鬼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如张载所反对的,正是佛教有神论中“以人生为妄见”、“ 遂厌苦求免”的态度。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立发展,使之成为人类封建时代发展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文化。但中国思想家长期以经验理性为基础,缺乏实证科学精神,这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则,就是在继承古代的务实精神的基础上,又经过科学阐释和引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灵魂,并日益成为人们普遍的思想定势和运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