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你知道怎么以革命文化的精神去培育新人吗?

常见问题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是教育引导青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文化自信,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个来源中,革命文化处于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革命文化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形成的,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文化自信的实践之源、理论之源和力量之源。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第一,以正确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总书记强调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因此,开展革命文化教育,首先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旗帜鲜明地抵制一切解构、戏谑、丑化、抹黑中国革命事件、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言行。须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曲折的苦难与辉煌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苦难之深重、付出的牺牲之巨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同时,中国所取得的进步之伟大、成就之辉煌,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革命文化作为这段历史的文化沉淀,记录了中国革命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再现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伟业,展示了充满神奇的史诗篇章。正确认识这一段历史,可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牢记历史、激发斗志、增强自信,引导他们面对中伤革命、中伤领袖、中伤英雄的言行敢于亮剑。
第二,以保护、抢救的措施挖掘革命文化资源。每份革命遗产都承载着一段厚重历史,都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在这些宝贵资源中,大部分事件重大、影响深远的资源都已经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许多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故址遗迹和纪念碑等,有的已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有的已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象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到河北阜平和西柏坡,以及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等革命老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多次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周期长、地域广泛、英雄众多,留下的革命遗产资源极其丰富,还有很多红色文化资源有待发现、挖掘和保护利用,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立足当地实际,进一步梳理已挖掘保护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对存在险情的革命文物遗迹和建筑开展抢救性挖掘。通过及时保护、精心打造、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革命文化资源所承载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资政育人功能,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第三,以深入的研究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革命文化是优质教育资源,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的内涵特质,以文化自信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奉献精神,都为革命文化提供了营养,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研究革命文化,要结合党的历史发展,把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研究相结合,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加强其学术研究,强化其学理支撑。研究革命文化,要努力构建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引领研究方向,同时要具有国际视野,着力凝聚研究力量,反映出国内外红色文化研究的学术前沿和最高水平。研究革命文化,要坚持协同创新,以多元化、跨区域、整体式的研究方式,从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研究,形成红色文化研究合力,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
第四,以多样的形式讲好革命文化故事。革命文化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与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要充分阐释革命文化的内涵,讲好革命文化故事。
深化传播内涵。通过查证史料、寻访革命遗址、访谈老红军老战士等方式,抢救性记录革命历史事件,让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意义非凡的历史事件、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红色歌谣、红色经典书籍、红色影视剧、红色旅游中的故事讲解等,已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
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人们在历史的发生地触摸历史、感知历史;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重现当年的革命情景,以震撼的力量发挥影响作用;通过举行学术研讨会或英雄事迹报告会,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力;开辟红色旅游线路,提升讲解质量,打造传播文化自信主战场;邀请老红军、老战士等走进校园,让青年学生接受心灵洗礼,激发“忆光荣传统,当红色传人”的热情。
抓住重点人群。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以启蒙式、启迪式的教育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喜闻乐见的教材,让青年一代的纯洁心灵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思想和品德受到锤炼。
打造新媒体阵地。目前,网络文化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受众多、影响面广。要结合时代元素,加强红色文化网络资源整合,建好红色文化网站,把红色文化中最深刻、最感人、最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微博微信等手段进行革命文化的传播。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充分挖掘手机移动终端的革命文化传播功能,让青年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沐浴到红色文化的阳光。主要内容是,第一段讲“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二段讲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第三段讲老一辈革命家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第四段讲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策动反革命政变,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第五段讲粉碎“四人帮”和“文化大革命”结束;第六段讲“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需要我们反思和总结。
实际上,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的关注,很多人都表示要客观地对待这段历史。
学者观点
历史学者张鸣:应该让“文革”史进入教科书
历史的真实,是人类重建未来的基石,“文革”历史的真实,则是中国告别“文革”的起点。
执政党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段历史意味着什么,对于这个民族,对于每个老百姓,特别是对于执政党而言,是何等的灾难。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绝不可能通过封存一段历史,就可以忘却掉这段历史,然后还可以让这段历史不再重演。
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必须反复告诉我们的后代,曾经发生过什么。它们不应该是教科书上轻描淡写的段落,而应该是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对历史知之不多的年轻人,必须了解、反思和直面的过去。
当然,真正吸取“文革”的教训,还有待于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在中国,因为人为的中断,已经相当荒芜了。当务之急,是马上动手充实我们的教科书,把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了的“文革”的灾难,原原本本告诉后代,不要只是抽象的几句话,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描绘,有具体数据的历史事实。同时,重启“文革”的研究,开放“文革”的文化讨论和艺术再现,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再误以为“文革”是一种美好的经历;让很多对“文革”怀有理想化情结的人们,逐步认清“文革”的真面目。
单仁平:“文革”已被彻底否定
“文革”已被彻底否定,在中国“文革”不能也不会卷土重来。
“文革”在中国不可能重演。十年浩劫给中国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也让许多中国人留下了永久的人生伤痛。……彻底否定“文革”,有助于中国社会对各种失序的危险保持高度敏感和警惕。
最近这些年,不少发展中国家持续发生内乱,但却难以撼动中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革”的惨痛教训给中国人带来了某种“免疫力”。没有人比我们更害怕动荡,没有人比我们更渴求稳定。
“文革”那一页彻底翻过去了,改革开放的大跨度前进把中国带到全球化的前沿,我们一心一意做实事,创造了与外部世界相比的赢局。而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是最基本的历史经验。
我们早就对“文革”说拜拜了,今天可以再说一遍,“文革”不能也不会卷土重来。中国今天的格局中已根本不再有“文革”的位置,关于它是否会重演的争论,答案是非常明确的。计算机联网的时代,何须担忧算盘会不会涨价。中国人的集体思维升华了不知几个维度,人们绝不会允许“文革”那一套再追上来纠缠我们。
冯骥才:《历史永远是活着的》
黑暗本身是变不成光明的。我们从悲剧的历史中能获取的只有真正的认知,警戒今天,告诫未来。
我的历史观首先是活着的。历史不仅存在于文献或史书中,在博物馆内,在一天天远去而逐渐模糊的岁月里,也存在我们的观念、话语、行为、习惯和下意识中,不被我们察觉。
比如“文革”的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斗争哲学、破坏欲、非理性的盲从、躁狂症、反文化及反文明,在当今充满博弈和网络化的时代,不是依然在被表现、演绎和“传承”着吗?不是叫我们忽然感觉似曾相识、甚至还会被我们自己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吗?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只要正面和诚实地面对,本质地去追求,科学地去认识,负面的历史就会成为未来有益的告诫,成为我们自信的根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育问题,你是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和主播君分享你的看法吧!

你知道怎么以革命文化的精神去培育新人吗?(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