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我们反复刷手机关注的还只是新冠疫情在国内的最新动态,而今天,我们正在为世界各地相继爆发的疫情揪心,日本拟定新冠疫情为“历史性紧急事态”,意大利总理孔特宣布将疫情封锁措施扩展到全国……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类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没有谁能置身事外。我们开始不断重申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不会是疫情中的昙花一现,随着全球化发展日益显著,我们将在未来世界中不断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不分中西,需要我们以国际问题的视角去寻求解决之道。
这无疑也将成为孩子们面对未来世界的必备能力。然而孩子们能在学校里习得这样的能力吗?上海平和双语学校郑腾飞老师对中西融合课程的思考和探索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孩子要面对的世界
没有中国问题,只有国际问题
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我都喜欢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做。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融合课程?
平和创立之初,做双语学校,可能是市场的需要,背后的原因是当时的西方社会比中国更为发达,我们的孩子们要出国去接受更好的教育,甚至定居在国外。然而在今天,新的国际格局的形势之下,这个原因显得就没有那么充分了。
中国年轻一代有了非常强的优越感,中国元素的潮牌几乎成为他们群体中最有号召力的消费品。那么我们还要继续做融合课程吗?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其《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讲到,如果说用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和合题的方法来分析现在的国际趋势,技术革命是我们目前这个时代的正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抗是反题,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融合,将会是这个时代的合题。
也就是说,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很快就将交融,东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东方。
所以我们现在做融合课程,并不是因为我们要向先进的西方学习什么,而是因为历史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孩子们必须是兼具东方和西方文化理解力的一代人。他们所要生活的时代,将没有中国的问题,而都是国际的问题。
国际化的核心是什么?
时代呼吁国际化的融合课程。那什么是国际化?我特别喜欢龙应台先生提出的一个观点。她表示所谓的国际化并不是说你英文学得好,而是你能够用世界通用的语言和方式去很好的诉说和传达你自己文化的故事。让别人看见你、认识你、了解你和你合作,这个才是国际化。这也正是我们做国际融合课程的一个目标。
回望国际融合课程的发展历程,在20年前,我们提国际融合课程,讲得就是双语教学。平和在建立之初也是大量聘用外籍教师,增加英语课时,帮助孩子们在浸润式教学中正确流畅的掌握英语,但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光英语强是不够的。
国际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于是我们开始引入西方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STEAM等来承载我们希望学生学习的内容,然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也有其不足,它既无法让孩子清晰的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优势在哪里,也不能帮孩子解决自身文化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
实际上,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融合课程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因为课程从来不仅仅是一组知识,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融合课程在新的时代之下,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价值和文化的层面,如何去建构一个东西文化兼备的知识体系,让孩子们能够拥有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的。
如何构建
帮孩子面向未来的认知体系?
第一步,从一个稳固的中国文化根基开始。
我在去年的7月份去法国参加中法青年领袖论坛的时候,有幸和被时代周刊评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蔡国强有过一个短暂的交流。他说人是种子,到哪里都应该带一点自己的泥土,才好与当地的土壤融合。
自己的泥土也就是我们对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维系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的深刻的理解,是我们谈融合必不可少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做融合课程,我们不管是从学校的架构,还是学校课程的内容,都一定是从中国的文化根基出发的。中方教师及中层应该成为学校的教师群体中的主导力量。语文以及中文承载的课程,一定是课程体系中的主导部分,对于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一定是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孩子们需要知道我们的文字从何而来,我们的文化如何在文字的基础上,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战乱,时代的变迁,仍然能够延续了5000年之久;我们也应该让孩子们了解、欣赏中国的审美,知道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四季的变迁,如何用简约和留白看待这个世界的美。
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独有的对于世界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那些特质,是泥土的味道。当你出国留学的时候,大家都在演奏小提琴、钢琴,你能拉一段二胡,那就是你带来的价值,我在国外待的时间比较长,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中发现他们是非常希望你去谈老子、庄子,或者演奏二胡、古筝,他们希望看到文化多样性。
显而易见,有了中国文化的根基,我们才可以谈国际化和融合。
第二步,中西思想的对话。
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去探讨中西思想之间的对话是什么样的。东方和西方的教育,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非常不同。
东方的文化,一直强调的是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教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因为我们的农耕文明构筑起来的是非常稳定的家族人际关系网络。我们说穷则独善其身,但仍然是为了达的时候可以兼济天下。我们关心世界应该怎样,而不是世界为何如此。仁爱精神和关系亲疏是维系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
但是,西方的文明由迁徙和游牧的基因而来,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契约精神,而不是集体的利益。西方的文化强调通过发现真理而掌控自我,通过探寻来系统地建构起知识的框架,关注世界的本质,那些不被人为因素而改变的终极规律是什么。
这是东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本质上的不同。我们做融合课程,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两种思想路径,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合理地取舍,而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甚至是教育方法的层面。
那么,东西思想的对话在课程中如何实现呢?我们学校已经做了一些非常好的尝试。
第三步,在融合课程中落地。
小学阶段,我们有颜志豪博士的儿童哲学课程,他是中山大学的哲学系的博士,非常关注儿童教育,在他看来,儿童是最应该接受到哲学教育的群体,从小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辨的机会,能让孩子不在成人的话语世界里迷失自我,让他们的天然的哲学思维得以保护。
于是,他在我们学校就开发了一套儿童哲学的课程,从逻辑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四大哲学领域,以游戏、故事、创意戏剧、思想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带领孩子们鸟瞰哲学全景,练习论辩与合作,学会哲学反思与深度思考,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思维支持。
每次开课,他都会先跟孩子们讨论“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这个事情小朋友们非常感兴趣,而且他们给出的答案完全超出我们的预期,都非常有哲学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天然的哲学思维,总有一个时刻,他们会问你一些直击灵魂的,让你不知道如何作答的问题,如果没有这套课程,可能孩子常常就被压抑了,慢慢觉得这些可能是没用的问题。但在哲学课里,通过这些看似没有用的问题,我们在帮助孩子提升哲学思辨的能力,希望他们能过一种有反思的人生。
这个课没有在国家课程体系里,也没有考试,但是它的效果却呈现在数学、语文、英语等所有学科中,孩子们从三年级开始上哲学课程后,各个学科的老师都跑过来反映,课堂上孩子们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初中阶段,我们有田健东博士的论证写作的课程,他也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媒体人,曾经外滩画报的创刊人。他将自己的经验设计成课程,告诉孩子们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声音,让孩子们学会将思想诉诸于文字,辨析事实和观点,评估信息源的质量,识别思维的谬误,进而让思想更加地清晰,为真实情景下的应用打下基础。
课堂从断言开始的,即发表你的主张,然后给出理由,找到可信的证据,并最终形成一个符合逻辑的推理。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及影响
1.家庭教育的内涵。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庭长辈对于后代行为上的约束和指导,促使后代身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人格、并为其成长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是指一个人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整个教育历程较长,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表现在孩子人格的塑造上。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对于小孩的人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孩子的人格健康对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正常发展有很大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康还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其次,这种影响还体现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健康成长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也同样重要。孩子的完整发展包括人格和心理的发展。作为家长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发展,遵循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发展。
(2)消极影响。家庭用溺爱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就会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分享,不会体谅别人包括不会体谅自己的父母。现代社会中的小孩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的宠爱下成长起来,到校园内不会与学生相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不懂得忍耐、包容,很容易发生争执。当今校园内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去组织打架,去年微博上爆出许多初中生群殴弱小事件,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受的第一个教育,所以有必要重视家庭教育。
二、中西家庭教育的对比
1.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标往往决定教育方向,中西方教育目标的不同是因为中西方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同。西方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拥有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把教育目标更多的投入到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上。相比之下,中方家庭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未来前景无限光明的成功人士。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个前途无量的人首先要有一份高薪资高待遇的工作,过着安逸幸福的小日子。由于目标的远大,中国父母就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好的学习才会有好的未来。父母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把一切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其他事情不用孩子操劳。因此,中国的孩子应试能力惊呆了西方人,但是独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特别弱。
2.教育内容不同。西方父母注重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在发展孩子的交际能力时,父母会要求孩子学会与好朋友一起分享。虽然中国也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孩子到了上学阶段后更注重孩子的智能,教育内容失去了平衡。
3.教育方法不同。在西方的家庭里,父母用一种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利。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西方父母会提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孩子有自己的发言权,有自己的选择权,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父母会引导孩子来做选择不是替孩子做选择,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父母不会监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隐私。
三、西方家庭教育带来的启示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实操能力。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太过关注孩子就会使孩子丧失独立能力。中国父母应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必帮孩子包办。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给孩子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冒险、敢于表现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存,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听取孩子的意见。中国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和父母都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父母很多时候用许多的否定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指导孩子的行为,还习惯给孩子说“你应该”。家长权力色彩浓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父母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的沟通。只有放下权威,平等交流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才会信任父母,爱戴父母。
3.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味地让孩子服从自己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思想,对父母养成依赖。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空间,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发扬孩子的兴趣爱好。
四、结语
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不仅可以从孩子成长过程中可以发现,也可以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到,例如英语教学,西方人学习英语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英语说话能力,而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是为了应试时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很多中国的孩子英语答题能力强,但口语交际能力较弱。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人才,我们应该积极吸收西方家庭教育中的优势,改善中方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