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不能说每天吧,一个星期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晚上,都能听到妈妈在家里打孩子,时间或长或短。小女孩嗓门也大,每次都哭得惊天动地,嘴巴还特别硬,不服软不认错。惹得整幢楼的邻居都经常上他们家去劝。
当时我的心里想,还好我对儿子没那么狠。
可是现在我每天和儿子的日常,就是被疯狂打脸的日常。
02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学习没有压力,所以还算是母慈子孝一派祥和。
可自从进了小学,就已经形成每天早上起应、下午放学、晚上睡觉固定三个时段的“吼娃”高发期。
每次,我的心里就感觉像火一样烧,一回头看他还是慢悠悠地看漫画,不写作业,气就不打一出来。好话说尽了,小火苗也就变成了大火山,骂过吼过也打过。
最厉害的一次是痒痒挠抽在了大腿上,鼓出了一小片。儿子边喊疼边哇哇直哭,而我也是懊悔心疼的要命。
每一次我都在心里暗暗发誓,说下次再不打了,但每一次到了临界点又会忍不住有打的冲动。
所以我跟儿子做了约定,如果特别特别生气,想打想骂的时候,就过去紧紧抱住他,直到内心的愤怒慢慢平息为止。
所以想要转变家长经常打骂孩子的行为,其第一步就是——改变认知。
自己要意识到打骂孩子,顶多只有发泄自己情绪的作用,但对于事情的根本丝毫没有帮助。如果能用拥抱来平息怒火,那就立刻放下你举起的手。要知道你怎样处理情绪,孩子将来就会学你怎样来处理他自己的情绪。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就暂时离开,找些别的事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不然让自己和抱着对立态度的孩子处在同一空间,最后肯定会有一场大爆发。
第二步,是找到问题的核心点
想一想你之所以这么生气,到底是因为什么,这就是核心点。是孩子不写作业吗?还是孩子不写作业会给你带来麻烦,比如第二天会被老师找。
弄清楚核心点之后再处理问题,就等于把浮在问题表面的情绪先剥离了开来。人一旦能理性思考,情绪就不会太激动。
第三步,量化数据
为自己做一个打骂孩子的表格,划分成日期、打骂时长、打骂原因、最后处理方法等几大项,每次自己打骂孩子,或者有这种冲动的时候就填进去。在自己情绪稳定之后再去整理表格。这样就能大致清楚自己会常常因为什么问题而对孩子产生不满,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做预案。
比如,如果你经常因为孩子丢三落四不带全学习用品,而且每次要自己利用上班时间送去学校而生气,那么就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提前整理好书包,或者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否则少了你也不负责送。
第四步,正视打骂孩子这件事
一般打骂孩子的父母并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他们不想承认自己控制情绪的失败,也不会主动在人前提起。
但其实控制不住情绪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只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多加练习就可以达成。但首先是要大家能够正视这件事。
我选择告诉儿子,打人骂人都是不对的,所以妈妈如果这么做了,应该诚恳地向你道歉。
第五步,帮助孩子化解被打骂的恐惧
在跟儿子的老师交流时,她提到有次拿书手往上举了一下,儿子便本能地做了一个防范的动作,所以问我是不是平时在家打过他。
我的第一反应是特别心疼,肯定是他心里有了恐惧才会做如此惊弓之鸟状。想化解孩子心里的阴影,最好的方法就是帮他去了解,父母打骂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给儿子的建议是采访一下班的同学,了解一下班上有多少孩子被父母打骂过。
儿子真的做了一个叫做“熊儿子打骂记”表格。为了照顾到小朋友的隐私,我还建议不写他们的名字,用学号代替。
不过他下课一般都是忙着玩,所以进度一般,至今只采访到10个小朋友,还有他同桌的小女孩是不愿意回答。
我不想猜测这背后的含义,单从他收集到的数据上来看,95%以上的孩子都被父母打骂过。而且一般打和骂都是不分家的,只有2个小朋友说没有。
其实我跟他们老师聊过,老师说她在班上就做过这个调查,基本上所有的孩子在家都被父母打过。
但是让儿子亲自来做这项任务,能更加直观地帮他弄清楚问题的本质。
03我跟儿子约定,我帮助他在半年采访到100个小朋友,并且帮助他多增加一些采访的项目。比如,为了什么事打骂的?是被爸爸还是妈妈打骂的?被什么东西打的?被爸爸妈妈打骂后还爱他们吗?
完成采访之后,还要做统计表,写报告。
可能儿子现在还不太明白做这件事的意义,但如果他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他就会明白,每个孩子跟他一样都有过不好的经历,这样他就会更有同理心。
同时在做这项任务的时候,他还要运用到大量他学到过的语文、数学知识,沟通技巧,以及勇于尝试不怕拒绝的勇气。
等他最终完成任务后,他或许可以在心里能慢慢正视被父母打骂这件事,至少通过100个小朋友的对话和交谈,他已经可以公开地谈论这件事。这个过程也是我想慢慢治愈他被打骂的过程。
最后,再次声明,不管是什么原因,打骂孩子都是不对的。只要我们本着解决问题的决心,就一定可以找到除了打骂之外更好地方法,来共同面对孩子目前所遇到的问题。1、规劝
孩子更容易记住的,不是家长说过的话,而是父母当时的情绪和他自己的感受。父母让孩子感到愉悦、舒适,那他就会跟随你的引导,他感受到的是压抑、愤怒,就会离你越来越远。父母需注意以下几点:
想发火前先深呼吸。当你怒不可遏、想要发火的时候,请赶紧深呼吸。假如还是难以控制情绪,那么就暂时离开一会儿,等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了再去面对孩子。降低声音不但可以约束自己,控制情绪,也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孩子也会因此更集中注意力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语气和措辞恰当。父母批评孩子天经地义,但必须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说话前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辞。比如说“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妈妈不能接受”,这种话比粗暴地指责要好得多。还要坚持到底,不要越说越来气,声音突然高八度。
解释明白你的要求。家长要用低声调,秉持客观和建设性的态度,把期望孩子做到的事情解释明白。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说清楚违反规矩的后果是什么。从头到尾说清楚就好,无需大声威胁。还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能旧事重提。少说“你这孩子怎么总这样”、“你太不不让人省心了”这样的话,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批评教育
直接了当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所犯错误之处。若孩子明明知道错了,却还不以为然,则需严厉批评教育,帮其改正缺点错误。需要注意的是,就事论事,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正,不要没完没了地批评,让孩子摸不着头脑。
肢
3、肢体语言
运用肢体动作,如盯着他看、瞪眼、皱眉、打手势,引起孩子注意,内心生惧,起到警示惩戒作用。别看孩子小,其实很会察言观色的,所以这一招,有时比单纯的说教更奏效。因为这样做避免了直接冲突,留了面子,孩子易于接受。
4、置之不理
孩子是害怕孤单和独处的,得不到关注和爱护,会很不受用,所以他会乖乖地接近你,故意找茬引起你的注意,这时你就得把握时机,正面引导教育了。
5、限制活动,取消喜爱
可以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游戏,没收他喜爱的玩具,爱吃的食品,以及看电视动画片的权利,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付出“代价”,惩前毖后。
惩罚的目的不是发泄,而是能够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无论是正面的鼓励,还是惩罚,都源自我们对孩子的爱,和让他们成长得更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