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本课程建设的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建设的概念、意义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阐释,并采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开设的《改良芦笙演奏》课程作为分析案例.认为由于社会的变迁转型、农村经济形式的变革、文化传播等因素,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出现传承的断层,所以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在当下尤显重要和突出.少数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建设是当下少数民族音传承与保护的重要的途径,且预期效果较好.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是基于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提出的"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文化和艺术以及人文资源方面的文章所做的讨论。费孝通先生在美国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奖的大会上,曾做过"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主题演讲。通过他的讲演,我们看到他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以"真正反映客观事实的社会科学知识来为人类实现一个和平、平等、繁荣的社会而服务"。他关心艺术和其他的研究艺术的学者关心艺术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他关心的不仅是艺术,而是通过艺术来关心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社会发展的模式。费孝通先生是站在更高的人文关怀的角度上来思考:富了以后的中国人将如何过上一个更加美好的,更加具有精神化的生活的问题。他的这一系列的思考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深入研究和讨论他的这些思考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明确中国艺术人类学未来的发展之路。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音乐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根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我们的祖先大约在7000年前就已经能用禽骨和陶土制作出骨笛和陶埙这样的吹奏乐器。到伏羲时代,已经能发明丝弦乐器、古琴和瑟,黄帝时代已有笙簧创制和音律理论出现。这些发现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对音乐相当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日臻成熟,形成了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内容丰富,理论完备,特色鲜明的中国音乐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之中,还被传播到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四域音乐(指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区)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自己风格的音乐。如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东部的音乐则具有柔和抒情的特点,南方水乡的音乐则委婉动听。除此之外,中国的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台湾等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也各具风格。因此我们说,中国音乐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音乐。从音乐的创造主体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一种包括了汉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的音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中国与西域各民族交往密切,大量西域音乐传入我国,对我国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近代,随着清朝末年“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中国与西方等国家的音乐交流不断加深,大量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如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歌剧、舞剧,以及乐律中的大小调,乐器中的钢琴、小提琴,演唱方法中的美声唱法等。这些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加快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