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发展中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内涵及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茶诗是在茶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深受茶文化影响。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饮品,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不仅把茶看作是一种饮品,更是内心胸臆、真实情感表达的载体,与茶建立起了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茶文化。研究分析茶文化对古代茶诗的影响,是对茶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发掘茶文化价值及推进应用的重要途径。
茶文化在我国起源很早,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武王伐纣,茶叶已经是重要贡品了,此后逐渐成为物品交换的重要货物。到了战国、先秦,已有典籍记录茶,如《诗经》。汉朝时,茶的药用价值被充分的发掘出来,被人们视为滋补品,渐渐兴起饮茶之风。隋唐时,民众普遍饮茶,特别是唐朝茶业兴盛,出现茶会、茶社、茶宴等,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招待客人的必备品。宋朝时,流行斗茶。到了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是重要的对外贸易物品。
茶文化是一种以茶为载体,在劳动生产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它过通过茶这一载体传播文化,实现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反过来也能够进一步促进茶文化发展,体现了一段时间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从茶文化发展历史看,中国茶文化是伴随着城市建设与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融入了如家文化、道家文化及释家文化,比较注重意识形态,讲究“雅”,着重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美,是一种优秀、独特的特色文化。整体上,中国茶文化包括是三个层面,分别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茶诗、茶书画、茶艺、茶馆、饮茶技艺、茶具等;精神文化包括茶道精神、茶德等;制度文化表现为茶法、茶习俗、茶礼规等。
中国茶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民族性、时代性、地区性及国际性。
第一,民族性。茶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饮品,汉族、土家族、藏族、拉祜、白族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婚庆等场所都会使用茶。茶与各民族文化、生活完完全全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茶文化的民族性;
第二,时代性。茶文化代表着某一民族和时间段内的物质文明、精神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为茶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活力,使茶文化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形式不断的延伸、拓展,茶文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为世人瞩目;
第三,地区性。我国茶类多,各地区饮茶习惯不同,加之受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彰显茶文化独特魅力;
第四,国际性。从唐朝开始,茶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之一,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如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摩洛哥茶文化等,都深受我国茶文化影响。茶文化融入各国文化,将全世界茶人联系起来,进行茶艺切磋、艺术交流,带动了茶叶贸易及文化发展。
古代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组成的一部分,茶文化为古代茶诗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直以来,中国人爱好喝茶,也喜欢咏诗,文人墨士喝茶咏诗,茶与诗之间的关联向来密切。从茶文化和茶诗的发展情况看,茶文化的起源要早于茶诗,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茶文化,而茶诗最早开始于西晋,茶诗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众所周知,唐宋时期的茶文化最盛隆,茶业经济也良好,越来越的人喜欢、推崇茶文化,进而出现了很多赞茶、咏茶的诗词。茶是“悠然清雅”的代表,文人墨客尤爱它的气质、意蕴,常常以茶为主题进行诗词创作,这也是茶诗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中国,茶不是简单的饮品,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受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影响,古代文人墨客推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事理念,而茶具有悠然清雅的气质意愿,与文人墨客的处事理念恰好贴切,所以茶成为了文人墨客抒发胸意的寄托,表达自身的情感、处事态度、生活方式等。如,白居易的《食后》、陆龟蒙的《茶人》等,都是借助茶来开展示自己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中国茶和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以至延绵元、明、清。唐宋时,茶成了“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之物,儒释道,官商民都饮茶。特别是陆羽《茶经》问世,使茶从所有植物中脱颖而出,被赋予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特性,标志着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向辉煌。
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和茶为国饮,以茶惠民、茶和天下的目标,就是要在全中国形成“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辉煌”的目标共识。当今中国,国运昌盛,万业兴隆,正是“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辉煌”的大好时机。作为中国茶人和中国茶界应当“统一认识,团结合作;传承创新,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盛世兴茶”。所以,要盛世兴茶,就要传承文明,蓄势而发,乘势而上。首先是推动“茶为国饮,以茶惠民,茶和天下”,弘扬“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使茶为国饮成为一种制度,大力提高国民人均茶消费水平。要以茶和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为载体,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不断营造“科学饮茶,健康饮茶”和“喝对茶,喝好茶,会懂茶,会泡茶,会品茶”的良好氛围,让饮茶品茗成为人之需,民之俗,市之风。努力办好茶馆、茶饮、茶店等茶业服务业,为养心健身、社会和谐作出贡献。其次是加强茶资源科技研发,茶综合利用开发研发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延伸茶产业链,不断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要融合多学科茶科技系统研发水平,注重茶产品的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