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大学生毕业落户政策研究 30

常见问题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04以前,上海市每给;2.8万个到3万个,2004实行双轨制后转变为;总的来说,“打分制”的毕业落户政策,将获得正式上;2.3上海高校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以前,上海市每年给;2.8万个到3万个,2004年实行双轨制后转变为;总的来说,“打分制”的毕业落户政策,将获得正式上;2.3上海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特立独行”?;在落户上海的门槛逐年攀高的同时,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単以山东省为例,2007年山东省政府表示将进一步;就在同一年里,北方的黑龙江省,南方的厦门市、深圳;2.42009,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以前,上海市每年给相关外来人才发放户口


2.8万个到3万个,2004年实行双轨制后转变为居住证4000个,户口2.4~2.5万个,2005年发放居住证超过1万个、户口两万个,2006年发放居住证1.7万个、户口1.5万个,2007年发放户口1万多个。5可见,上海的户籍政策的重心很大程度转移到了居住证上,而户口的发放逐步缩紧。与此同时,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却在逐年增加,申请难度自然加大,标准分也随之水涨船高。2008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中大约有5万多名非上海生源的学生,而当年发放的户口依然维持在1万多的水平,而且这一万多个户口并不是全部对学生发放,标准分进一步攀高理所当然。


总的来说,“打分制”的毕业落户政策,将获得正式上海户口的门槛逐年提高,从大专生和本科未获得学位者,到非“985”、“211工程”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再到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现在甚至很多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在毕业后都只能拿居住证。2007年7月,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落户申请结果颁布,以硕博毕业生为主力的入沪申请大军“倒下”一大片,上海某“211工程”高校人文学院硕士毕业生2006年全部通过申请,而2007年却“全军覆没”。


2. 3上海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特立独行”?


在落户上海的门槛逐年攀高的同时,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里不少都制订了更为宽松的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以进一步吸引人才。


単以山东省为例,2007年山东省政府表示将进一步放宽高校毕业生城市落户就业政策,济南、青岛及各地级市有望取消落户限制,凡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有固定场所、年度接受毕业生5人以上的企业,均可以设立集体户口。随后济南市出台具体措施,允许低学历外地生源毕业生进济就业,大专、中专学历毕业生,只要在济南市落实就业单位并与该单位签署劳动合同,并按时交纳养老保险费,聘用期达到规定的期限(大专3年,中专5年)的外地生源毕业生,就可办理接收手续。


就在同一年里,北方的黑龙江省,南方的厦门市、深圳市,西部的陕西省,纷纷提出了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毕业生(或硕士生及其以上)的“先落户、再就业”政策,为外地生源解除后顾之忧。和上海同为直辖市的天津,也突出了“外地大学生在天津民企工作两年内可落户”的政策。相较之下,从2002年开始直到2008年逐渐收紧的上海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与其他大部分城市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2. 4 2009,就业寒冬下的落户“冰融”


2008年下半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日益严重并开始波及中国,作为中国与世界经济结合最紧密的城市,上海首先体会到了这波危机的5 , 2009.2.3


影响,出现了GDP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多年少有”的现象。而作为即将在09年夏天走出校园的应届生们,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工作难找”,相较于之前两届学生火爆的就业局面,落差极为明显,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09年春天的到来,部分高校的学工部门工作的重心很大程度倾斜到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上面,而08年的春天,工作的导向还是“降低学生违约率”。


相较于本地生源毕业生,外地生源的学生除了就业这个问题外,往往还有着落户这个大问题。而就在这个就业的寒冬之中,上海的毕业生落户政策终于有所松动,上海户口,呈现出一种“冰融”的态势。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2008年11月6日做客东方网回答网友提问时就透露,“人才的户籍政策基本的思路就是要把指标管理改为条件管理。条件管理就是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居住证就可以转上海户口。指标管理改为条件管理,实质上就是要扩大持有居住证的人才每年转成上海户籍的人数要扩大,要扩大这个人数。”


根据现有的报道,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方案蓄势待发,更重要的是户籍准入条件不仅适用于“居住证转户籍”人员,也适用于大学应届毕业生和从国内外引进的人才。


方案显示,凡是满足七大指标分值的人士,包括流动人口都可以申请上海户籍,方案设立100分为标准分,“只要申请人达到标准分分值,符合一个批准一个。”


这就包括两个方面路径落户上海:


一是七大类指标的累积。各个指标项目加分加起来达到标准分,即可具备准入条件。如果学历条件不够,那么可以通过就业机构、从业时间、特殊贡献等获得累积分。


二是时间的累积。现在累积分不够,但通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学业深造、实践积累、职位提升、纳税增加等,累积到标准分,也可达到准入条件。


比如,众多持有上海居住证的大学毕业就业时如果未能达标的人员,以本科生为例,在一家机构连续工作几年(以缴纳社会保险金为具体指标),即可获得100分及以上分值,从而得以落户上海。


同时,方案指出只要某一单项条件达到100分,外来人才和持居住证者也可完全具备申办户籍的准入条件。这就意味着某一方面具有特别突出的人才,比如高学历人才、有特殊贡献的人才、有成功业绩的创业投资人才等,只需采用单项指标进行衡量。


如果这一方案得以实施,这就意味着居住证含金量的大大提高,应届毕业生即便在毕业当年没能申请到上海户口,依然可以在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后顺利的正


式落户上海,从而享受户口后所代表的福利。这将无疑是上海大学生毕业落户政策的一次历史性改革,将给未来上海市的户籍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


3 对大学生毕业落户政策及其变化的分析


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大学生毕业落户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反馈调整都涉及到了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要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3. 1 高校扩招是促成“打分制”形成的直接原因


2001年上海高校毕业生4.8574万人,此后一路飙升,2002年为6.3478万人,2003年超过8万人,至2004年已接近10万人,年增长率在40%左右。与此相呼应的是始自1999年的全国高校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仅为108万人,仅仅两年之后,这一数字就翻了一番,达到220万人。


1999年开始全国扩招,2004年开始上海实行非本地生源落户“打分制”,这之间微妙的时间差异不正说明了其中的问题吗?作为拥有较多高校的城市,上海市在高校扩招过程中承担了更多的负担,限制发放户口数量应该说是其保证本市户口数量平稳发展的合理反应。


公共政策之间往往存在关联性,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往往会引发另一项新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当时基于拉动内需目的而开始实行的高校扩招引发了上海逐年收紧落户政策,其中的关系很好的证明了这个论点。


3. 2 落户政策后的资源分配问题


一个上海户口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在未来的生活中这一纸户口所意味的往往比通常想象的要更多。


在上海拥有上海户口就意味着可以享受上海市标准的“四金”,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更高的求职就业几率,未来子女可以得到有良好的受教育条件等等,可以说户口是充分享受这个城市的公共物品的一个必要证明,或者说是必要条件。


可是我们也都知道,受教育机会是不能够无限提供的,政府投入的金额也是有限度的,这就使得这类公共物品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就决定了获得分享资源的权利的门槛是一定会存在的,而且这个门槛会随着资源分配的紧张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上海正是面临这个问题。


以养老保险为例,上海正处于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阶段。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6.83万人,占20.8%,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而2007年末户籍人口中15~59岁的劳动适龄人口975.61万人,比2006年末减少了5.24万人,上海在全国特大城市中首次出现了户籍劳动人口的负增长。上海市统计局在最近刚刚公布的报告中预测:“随着生育高峰的


结束和老龄化水平的提高,负增长水平将进入上升周期。”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社保基金的缺口增大。上海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07年市级财政安排对社会保险基金等补贴90亿元,这一数字将在今年达到121.4亿元。6更多的发放上海户口就意味着上海市政府要配套更多的社保资金,从而给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


这种情况往往会被认为是新落户人员对原有市民资源的一种挤占,一旦处理不得当使得这种情绪放大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群体间的对立,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所以在当下的情况,大学生的落户问题,或者扩大到外来人员的落户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


3. 3 居住证与大学生落户


以上所提到的问题,在我国的主要城市中都有体现,而如何克服这个问题与人才引进、保持城市竞争力之间的矛盾,各个城市也都推行了各自的政策。上海尝试通过户籍“双轨制”,利用“居住证”这种非永久性户籍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从上海实行户籍“双轨制”,开始大力推行居住证之后,“居住证”在上海高校应届生心中就成为了一个尴尬的名词。


对一般的外地生源毕业生而言,需要去申请居住证就意味着申请上海市户口失败,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持有居住证与正式户口之间待遇的差异,也不由得会让人产生一种“二等公民”的感觉。


居住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海的人才引力,在心理上会造成不平等感、不确定性感,不少大学毕业生因此放弃上海,转往北京、深圳或者其它地区发展。


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在所有办理了居住证的人员中占到79.24%,其中研究生学历的占8.84%,本科学历的占70.40%,7而这批人显然是上海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


可实际上,居住证政策主要是控制了人才进入上海户籍,但不能控制常住人口规模。当前对低端流入人口基本没有有效的控制办法,结果在政策操作层面变成了人才控制,把许多上海急需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甚至拱手相让。


一项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往往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上海户口,这时就需要及时的反馈并对政策进行再评估和修正。对于居住证制度和以“打分制”为代表的落户政策,早就有学者在2004年就提出了“废除打分,居住证转永久户口”的建议,值得信息的是这项建议在2009年终于有望落实。


然而“居住证转户口”的方案一旦落实,如何合理的控制上海市新增户口数6


7 , 2009.2.20 ,2009.2.15


量又会成为一个问题,而新增总量不进行调整的话,其实每一年获得户口的机会依然不变,对于大学生毕业落户的问题不是解决,只是拖延。只要户籍依然存在,对户籍总数的限制依然存在,大学生毕业落户的问题就会继续存在。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我国的户籍制度进行深一步的改革,还有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Wang,Fei-Ling.2005.Organizing through division and exclusion:China’s Hukou system,Stanford,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John Torpey.1997.Revolutions and Freedom of Movement:An Analysis of Passport Controls in the French,Russian,and Chinese Revolutions.Theory and Society,Vol.26,No.6(.Dec.,1997),pp.861。


[4]张英红.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J].宁夏社会科学,2002,


(2):103-107.


[5]徐琴.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一项公共政策的功能变迁[J].学海,2000,(1):83.


[6]Tiejun Cheng;Mark Selden. 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Hukou System. The China Quarterly,No.139(.Sep.,1994).


[7]Mervyn Matthews.1989.Residence controls in pre-sent-day China,Asian Affairs(June 1989).


[8]Dorothy J.Solinger.1985“.Temporary Residence Certificate” Regulations in Wuhan,May 1983.The China Quarterly,No.101(.Mar.,1985).


[9]Linda Wong;Huen Wai-Po.1998.Reform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A Preliminary Glimpse of the Blue Chop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32,No.4(.Winter,1998).


[10]Kam Wing Chan and Li Zhang.1999.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Processes and Changes. The China Quarterly,No.160.(Dec.,1999).


[11]左鹏,周菁.户口买卖与户籍制度改革———来自P市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0,(2):55-60.


 



 




下载地址:大学生毕业落户政策研究 30.Doc

  【】



最新搜索


大学生毕业落户政策研究

网络施工与管理陈威

巴厘岛古里I旅馆(Kori Bali Inn I)

2008~2011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学生版3 汽化和液化

初一数学下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

组名口号

详解3ds Max-vray渲染流程

人教版6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综合测试题

自信心语言训练

抗日战争材料题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