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那些年,为了弄到一个城市户口,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当一种身份、福利和未来被附着在一张纸片上的时候,这其中被人为割裂开来的差别,从一出生就烙在了不同的个体身上。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户籍捆绑。此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将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公民的权益直接挂钩。由于身份的不同而被设定的不同未来,导致了许多家庭悲欢各异的命运。
户口对其人生造成的影响,家住梁园区谢集镇的吴玲想得最多的还是当初自己的工作问题,就因为自己是农业户口,她只能在家务农,只能待在农村一辈子。
上世的中国人,因& 农业户口&和& 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吴玲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村,尽管其父亲当时是国家职工,属于非农业户口,但根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须申报出生登记,并随母落户,因而母亲农业户口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吴玲的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
一纸户口,《关于各单位从农村中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城市& 各单位一律不得私自从农村中招工和私自录用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农业社和农村中的机关、团体也不得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和工矿区找工作&。甚至规定& 招用临时工必须尽量在当地城市中招用,不足的时候,才可以从农村中招用&。
中学毕业以后,眼看着& 非农业户口&的同学被招工了,而吴玲唯一的选择就是返乡。 返乡回家后没几年,吴玲就结婚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正因为结婚,她错过了一个拥有正式工作的机会。那时候,她的父亲正该退休,因为她已结婚,按规定不能接班了,就不得不让中学刚毕业的妹妹接了父亲的班。
& 那时候因为我结婚了,按照政策就不能接班了,我也错过了一次去城里工作的机会,只能一辈子待在农村了。&吴玲说。 而作为吴玲同学的张海洋则不同。张海洋是& 非农业户口&,和吴玲一届毕业后,刚好他父亲工作的厂里招工,他很顺利地就参加了工作。
吴玲说,早段时间见到了张海洋,看起来显得很年轻,如今退休在家,和爱人帮儿子、儿媳照顾孙子,安享天伦之乐。 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经历,只是因为户籍的不同,却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也为了给家里减少负担,去了浙江杭州的一家纸业公司。但公司不能提供户口,他从那时就开始了& 农民工&历程。因为没有本地户口,公司以及那座城市提供的福利他大多不能享受。
几年后,他踏上深圳这块神奇的土地。转眼又过了几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在深圳结了婚,买了房。由于内心对户籍制度的鄙视和痛恨,加上工作也一直很忙,他一直没有把户口转到深圳,正因为如此,他被户籍制度第二次深深伤害。
他妻子产了一对双胞胎。由于小儿产下后身体不好,花了不少钱给他治病。因为没有深圳户口,孩子不能参加医保,所花费用只能由自己承担。他虽然痛恨当时的户籍制度,但为了儿子,他还是决定开始转户口。
通过公司,他把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了。但是最后,因为他有两个孩子,办户口时有关人员给他说,政策只规定了孩子数量,没说双胞胎,所以一定要求他们结扎,不然不能转户口。由于他不肯屈服,最终户口没有转成。
由于儿子的身体不好,他后来花了不少的医疗费用,但只能由自己承担。他在深圳工作十几年,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缴纳个人所得税,也有房子,但他不是深圳人,到后来甚至他都不愿做深圳人了。虽说如此,他仍然期盼新政策出台,愿人们在祖国的土地上都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