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生活化的课程一直是道德与法治课所追寻的,也是学科的特点所在。唯有生活才能激活知识、丰富学生情感,才能打动学生,走进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内心的涟漪,触动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那些干瘪的纯知识只能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回到老路上去,教师也失去了教育的活力与激情。
而生动的课堂是有情感的,是有人在场的,是富含生命力的,也是持续不断,不断唤醒学生的。生动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活动的开展,学生活动在体验、感悟,在思考中践行,品德才会慢慢形成。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显得尤为突出。
教学实录
二、创设情境,主动交流
(一)教室里面有点吵
1.师:( 播放门被大声关上和踢的声音。)小鸟被这样的声音吓了一跳,到底发生什么事了?什么样的动作能发出也这样的声音?
生:老师是有人用力关门的声音。
师:那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学生摇头)请这位同学上台表演如何轻轻地开门,关门。(出示:门先生的话& 谢谢你,小朋友,要是所有的小朋友都和你一样轻轻地开门,关门那该有多好啊!&)
师:你们愿意满足门先生的这个小小的愿望吗?
生齐答:愿意。
2.去教室瞧瞧。(出示课文中大声吵闹的插图——上课的)下课了,就更吵了。(播放视频)
师:这样的校园给你什么感觉?
生:他们太吵了。
师:你觉得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生:不对。应该小点声,不然会影响到别的同学。
(二)做个小小调音师
1.师:班级里的大声现象确实有点让人烦恼,现在请大家来看一则小短剧,请注意一下,在这个短片中有没有那些不太文明的大声现象?(出示微视频,进行交流)&&&&
2.小组交流一下,全班交流,同时板贴策略条。
当自己想大声说话时
生:想说话时可以举手。
生:我会提醒自己不可以太大声说话。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出示图片:从自己做起,做个警示牌提示自己)板贴:写警示贴
在小组讨论中,有同学大声说时
生:我会提醒他不要大声说话。
生:大声说,大家会听不清别人说话的。
师:我们来提醒一下高声说话的同学。(板贴:提醒他人)
课上,和同学借文具你应该怎么做?
生:我会小声和我同桌借。
师:就近来借东西。(板贴:就近借东西)
生:我会举手告诉老师。
生:我写个小纸条告诉他,我需要借的东西。
师:这是个不错的办法。(板贴:写纸条)这么多的办法,我相信大声现象一定会变少。
三、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我们小声点?
师:在校园里,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我们小声点?
生:图书馆需要小点声。
师:(课件出示图书馆的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图书馆吧!在图书馆里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呢?
生:应该小声说话,这样才不会影响其他人读书。
师:你能表演一下图书馆中的对话吗?和你的同桌练习一下吧!
师:我们请一组同学来表演一下。 (上台表演)生1:(小声地)请问,这里有人吗?我可以坐在这儿吗?
&生2:这里没人,你可以坐在这儿。
生1:谢谢!
&师:真好,这两位同学不但知道在图书馆要小声地说话,不影响其他人读书,而且还知道运用礼貌用语,真是懂礼貌的好孩子。(掌声)
师:还有哪?
生:老师的办公室我们也要小点声。
师:(课件出示和课间与老师交流的情境)你去过老师办公室吗?该怎么做?
生:小点声。如果大声会影响老师工作的。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不错,都能说清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课间在教室里说话要小声一点,不然会影响别人休息,也会影响班级的纪律,我们要做文明学生,
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公共场所我们要保持安静,这样既不影响他人,也是自身文明的一种提现,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像大家说的那样,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同时也督促身边的人,做好小小调音师,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美好的声音,而不是扰人的噪音。
反思
本单元是课程标准中&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部分的内容。课标要求& 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在整个学科教学中,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本课由& 教室里有点吵&、& 做个小小调音师&、 & 这里也要小点声&三部分组成,从教室到校园,再到社会公共场所,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在校一年的常规训练和学习,已经知道校园的一些常规要求和在公共场所的注意事项。但在教室、校园和公共场所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大声喧哗的情境。既然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看来只有让孩子们正真地从心底里意识到: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才能逐步养成文明说话的习惯。如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小点儿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呢?二年级学生对在公共空间保持安静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公共空间意识也尚未完全养成。再加上这个年龄自律意识还不强,在集体中易受周边影响,因此行为落实也不易到位。我利用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将学生置于喧闹和安静两种环境中,通过对比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喧闹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不悦,以及安静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愉悦。然后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讨论、交流,看看有哪些公共场所需要放低音量,想想用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降低音量。教学通过这样的感知与实践,将有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本课教学之前,我深入钻研了教材,结合课标及单元教学目标,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侧重点:轻声说话,认真聆听,尊重他人,维护公共空间文明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本课侧重让学生体验安静的环境带来的愉悦与嘈杂的环境造成的不适,从而认识到安静是一种文明行为,安静的公共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通过明理导行,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意识,并在学生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予以实践、落实,改变不良说话习惯的同时,改善生活的环境。在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下,我设计教学环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串吸引学生。尤其是游戏体验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在玩中学、真切地感受到大声说话会打扰到他人,教学效果颇佳。
但不足之处也是这个& 游戏体验&环节。第一次体验与第二次体验任务发生变化,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任务,进行第三次体验。在这样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再给足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地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话& 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我相信这种意识会慢慢地融入到他们的血液当中,每当他们想要大声说话时能想起今天他们在游戏中所经历的和体验、感受到的。
一、遵循教材的编排意图,灵活用好教材
新教材每一课的主题都有明确的、内在教育目的与要求,它以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话题呈现出来。这些话题犹如一个个充满趣味的邀请,邀请学生进入一个个话题,与教材一起实现对话与动态建构。它类似于一个& 同龄人&,与学生有同样的心灵,处在同样的成长阶段,它是学生成长的有心人,同路人。它不是为了训导学生,而是陪伴学生,是在陪伴中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遵循道法的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活动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社(道法)学科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展开教学。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实现了教与学关系的合理重构,它既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着眼于学生的学,为学生创设了将自身的经验融入学习过程中,继而在活动中提升认识、获得感悟,为全面提升生命的价值奠定了基础。
三、遵循学生的主体意识,巧妙用好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充分地开发、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能灵活地用好、用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反面事例进行正面分析、正面引导,充分地利用图片、动画等资源,更注重用活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同时,在让资源为教学服务时,我们不要追求表面的花俏,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返璞归真,注重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