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
&
师:我们先来看看淘气的雾来到海上,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师生合作朗读)
师:接下来,我们做个问答游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问题读出相关的句子。
师:雾飞到海上,他说了什么?
生: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师:于是,他怎么做的?
生: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
师:雾把大海藏起来后,景色有什么变化?生: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师: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句子,我们来玩四人小组合作的游戏。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读第三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1)1、2、3&号同学,根据自己的组号找到对应的句子,摆一摆。(2)读一读对应的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4&号同学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上台来汇报展示?(一个小组上台)
生:我们组是这样排列三句话的:我要把大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生:我们小组这样排序,是因为这一段的三句话是先写雾说的话,再写雾是怎么做的,最后写大海的变化。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
师:大家赞同这个小组的意见吗?
生:赞同!我们组和他们的排列方法是一样的。这一段前面两句话是雾说的和做的,后面一句是大海的变化。(师板书:说做变化)
师:我们是否可以把本段的第一、二两句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呢?
生:不行的。& 于是&这个词语就是告诉我们是雾说了之后再是怎么做,所以在怎么做的前面加了一个& 于是&。
师:是的。& 于是&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那第三句的顺序能换吗?
生:也不行。& 无论……都……&说明雾使大海上的全部景色都看不见了,是雾说和做之后的结果。
师:雾飞到海上还做了什么呢?(出示第四自然段)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再和第三自然段比较一下,你能发现这两段有哪些相同点?
生:这两段都有三句话。
生:都是先写雾说了什么,再写雾做了什么,最后写景色的变化。
生:都有一个& 于是&和& 无论……都……&。
师:是呀,这两段课文都写了三句话,先写雾怎么说,再写雾怎么做,最后写景色有什么变化。我们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师:& 霎时&是指多长时间?
生:一会儿。
生:一眨眼。
师:我们一起到海上感受& 霎时,四周变暗了&的情景。(课件展示雾的变化过程)
师:请大家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雾来到岸边,又会怎么说,怎么做?景色有什么变化呢?你能仿照课文第三、四两段的样子来试着说说吗?
生:& 我要把海岸藏起来。&于是,雾把海岸藏了起来。无论是街道、房屋,还是树木,都看不见了。
生:&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于是,雾把海岸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树木、房子,还是长长的街道,都看不见了。
师:& 雾来到岸边&这部分,课文又是怎么写的?是你们说的那样吗?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四、复现巩固字词,凸显难点指导,结合语境书写师:我们一起来玩& 和雾捉迷藏&的识字游戏。(师逐一出示词语,生读对了,出现雾覆盖。)
生:淘气。
生:顽皮。生:于是。
……出示刚才学生仿说的一段话,读一读:
&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于是,雾把海岸藏了起来。无论是房屋、街道,还是树木,都看不见了。(其中三个要书写的生字带田字格)
师:& 于&& 论&& 岸&是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课前调查中,多数同学希望老师重点指导& 论&& 岸&两个字。
师:(在两个字中呈现红色辅助线)老师加了辅助线,看明白了吗?& 论&左右结构,除了要注意左窄右宽之外,还要注意两部分笔画之间有相互穿插。& 岸&要注意下半部分哪两笔要宽于上半部分。(师边示范书写边提示)
(生书写生字。师巡回,反馈点评。)
师小结:今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字词,还跟随雾来到了海上,感受到了雾的淘气。下节课我们再跟随雾去岸边和城市上空,进一步感受又淘气又顽皮的雾带来的变化。
&
课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讲,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还是不能清晰完整地表达心里的& 千言万语&,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说话能力的培养。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正式开始写话练习。& 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写话的基本要求。二年级上册写话教材安排了& 记实类&& 应用类&& 想象类&三次写话,为学生提供了人人有话可说的写话内容,做到了& 言之有物&。由此可见,& 言之有序&才是低年级写话的难点。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写话时往往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言之无序,不会关注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如何帮助学生体会句子之间的联系,做到有序表达呢?除了写话指导外,更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体会一段话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阅读中学习积累如何构段,如何有序表达。
针对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本课阅读教学将重点放在借助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习有序表达。具体分为四个步骤来加以落实。第一步,师生合作读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借助红、蓝、绿三种色块,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获得初步的感受。第二步,进一步借助色块,分句读、问答式读,感受一段话的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排列句子,并说说排句的理由,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主要内容,明白这段话是按& 说—做—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具体了解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第三步,比较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两段的共同点。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明确这两段课文都是按& 说—做—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再次感受课文是如何有序表达的。第四步,引导学生仿照这两段的语序,看图说说雾来到岸边的情景,通过仿说、语境中书写,强化构段方式,学习有序表达。同时引发问题& ‘雾来到岸边’这部分,课文又是怎么写的?是你们说的那样吗?&,为下节课的比较阅读作伏笔,激起继续学习的期待。
培养说话、写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悉心引导。多以以教材为依据,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只要设计、引导到位,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