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在适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活动中来体验学习的乐趣来展开。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在&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 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角与直角》是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角的原形,如:桌角、书角、衣角等。但对于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怎样的角是直角?如何判定直角等却是陌生的。本节课是角与直角的初步认识,它对于学习本章中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分类、角的大小、量角与画角等知识作好必要的准备。
根据儿童概念学习和几何学习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儿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导入新知时我直接从三角尺引入,引发学生的思考,比较自然地揭示课题。随后通过向学生提供钟、交通图标、数学书等常见的实物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同时为角的初步抽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研究表明,成功的几何学习强调儿童在主动构造他们自己知识中的作用,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感知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自己活动的系统模式中构建空间观念。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折一折、验一验、剪一剪等操作活动,感知角(直角)和抽象出角的特征,同时几何语言伴随着学生的操作活动而自然呈现。教学中,我始终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真正起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观察、抽象、归纳等数学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几何知识学习的特点,精心选择学习与训练的资源。
在新知的学习阶段,我注意向学生提供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学习材料,及时抽象出角的数学图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获得对角和直角特征的认识。在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概念阶段,教师精心选择训练材料,提供变式图形和否定例证,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理解进一步把握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操作活动,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节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课堂也有一点感悟。一节课不论老师准备的有多充分,学生总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储备,足够的智慧应对这些突发情况。而且在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很重要,既要让学生活跃的加入课堂氛围之中,还要关注到每个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活动中真正的体会数学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