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年间,带领公司成长为行业龙头,但因一纸大专文凭始终未能取得上海户口。这是发生在本市一家民营企业80后总裁身上的真实案例。在科创中心建设背景下,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的户籍评定制度,是否还适应当下的形势?还有哪些因素在制约着上海吸引人才?请听记者发来的《创新之问》报道:如何营造集聚各类人才的生态环境?
(06年,贺鸿富从湖南来上海创办爱数软件公司。目前,公司已从9人发展到600多人,业务遍及18个国家和地区,客户包括清华、北大、中国银联,早已是智能数据管理的佼佼者。站稳脚跟后贺鸿富开始考虑落户上海。但对照政策后,负责人事的董事长助理宋娅莉犯难了。
【了解政策后发现,哪条对起来都比较麻烦,比如对企业的资质,千人计划,还有就是你有没有国家在这个行业的职称,靠不上去,因为他只有一张大专文凭。】
贺鸿富曾试图走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但申请时就被区里打回,理由是期间公司地址变更,需改到所在区再申请。将厚厚一叠材料、证明重新梳理,又是一个漫长繁琐的过程,一心要把精力用在公司上的贺鸿富无奈决定,暂缓落户改办居住证.七年后再排队等落户。宋娅莉希望,能否在草根创新、中小企业创新人才政策上,条件向贡献倾斜:
【爱数团队有十几个创始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都已经在这边买房子,生孩子,都没有上海市户口。目前为止,公司里面还没有一个人办到上海户口。我们计划到17年超过1000人规模,要不断地吸引人才进来,我靠什么吸引呢?】
市工商联、统计局对301家企业调研显示,41.7%的企业反映现行户籍评分标准限制了民营企业人才引进。
即便是已经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让他们对上海有依赖和粘性也非易事。子女教育、医疗等软环境都是影响因素。目前,上海仅有2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难以满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原所长何力举了个例子:
【我们所里面前几年引进了一个千人计划,人非常不错,已经出来了很好的成果。他的小孩在国内上学,实在是无法适应,最后还是回美国,太太也辞职回美国。这个同志在这里挣的工资还要养活两个美国人,这个可持续吗?我心里觉得很难。】
除了工作本身的巨大挑战和压力,住房、待遇等众多现实问题让已在上海生活的年轻科研人员难以承受,& 人才挤出效应&已经显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说,前不久所里一位小有成就的科研人员迫于生活压力离职了。
【现在我们的高房价真是不得了,我们的GDP上来了,但是人才的挤出效应也是非常厉害的,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我们的人才就流失了。现在上海有些政策进行了很多努力,但是吸引大师级的人才,建立复合型的人才,留住人才,还有距离。】
市激光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贾峰认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应该发挥优势率先突破人才引进方面障碍:
【我们一直在呼吁的技术移民、技术入卡,是不是能够在张江率先突破一下,包括生活成本、生活便利性方面,国外高端人才引进的时候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觉得张江双自特点应该是当仁不让的,能够率先突破。】
& 家有梧桐,凤凰来栖&。要建设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应该做的是想方设法把人才引进来而不是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