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数学教学

常见问题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教学内容:九制义务教育二级数学第二学期P45-47页。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量感。2、认识质量的单位

&&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P45-47页。

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量感。

2、 认识质量的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

3、 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 kg = 1000 g

4、 能够正确地读秤的刻度、正确地测量物体的轻重。

5、 能够进行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 kg = 1000 g2、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教学难点:

用合适的质量单位表示常见的物体轻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龟兔赛跑,必须选一件物品负重参赛,选哪件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出示课题。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朋友,让我们认识一下?(各种各样的秤)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早就发明了用“秤”来计量物品的重量。

出示媒体,介绍各种秤和各种秤的用途。

生活中人们都用克和千克来表示物品有多重。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些称,这些称上都有什么?(刻度和数字)

这些刻度和数字表示什么?(称上的这些刻度和数字都表示克和千克。)

3、介绍各种物品的重量。

4、感觉1克的重量:

我们现在知道了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那么1克有多重呢?

每个小组桌上都有一盒回形针,请都用手掂一掂,你估计它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其实两个回形针重约1克。1克可以写成1g

每个同学可以再掂一掂两个回形针的质量,这就是1克,你觉得1克怎样?(很轻 )

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1克的。 小结:生活中1克的物品是很轻的。

5、小练习:

认识天平秤,测一下硬币,糖,鸡蛋的重量。

二、探究新知:

1、千克的认识:

1)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kg表示。

介绍6个苹果,3个菠萝,一个西瓜的重量。

这里1000g我们还可以表示成1kg

板书:1千克可以表示成1kg&& &1000g=1kg

让学生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让学生感知一下1000g重量的量感。

口答:那两袋就是多少千克呢?就是多少克呢?

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2)练习克与千克的互转。

2、秤重:

我们现在知道了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

但是有时在生活中,并不是多正好是正千克数,那怎么办呢?

介绍电子秤,弹簧秤,盘秤,介绍盘秤的读法。

3、小练习:书P46练一练

三、拓展新知:

1、克和千克的计算:你们能根据图片说一说吗?

587克橘子放在重320克的篮子梨,合起来共有多重?计算并在秤面上写出总质量。小组学生两两和组完成。

2、填写合适的单位:

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使用呢?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 个鸡蛋重约 50& );

小军的体重约 20&&& );

小红的书包重约5&&& );

一条鱼重约2000&&&& );

一个西瓜重约6&&& );

一头大象重约4000&&& )。 &&

2)完成书P47练一练。

3)辨析 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些?

四、巩固练习:

1、小丁丁给奶奶的一封信。

(奶奶: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

你能找出错处吗?

2、完成练习册56B级题。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完成小结单

2、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 1000g=1kg


&&&&&&&&& &&&&&&&&&&&&&&&&&&&&&&教学反思&&&&&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两个回形针,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