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以马奈为中心的一批画家如莫奈、西斯莱、雷诺阿、塞尚、德加、毕沙罗等人,在反对学院艺术的口号下,以创新的姿态进行艺术革新,并登上法国画坛。1874年他们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展览,社会反响很大,参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这样印象派绘画便由此而得名了。
1、印象派油画艺术产生原因分析 1.1艺术追求的结果。艺术追求的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化的追求,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势力的官方学院派。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成规,由于自己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1.2西方绘画发展历程的创造。在西方绘画在发展历程中,画家总是将当时的科学成就引进艺术创造之中。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问世,后来又经查理士.亨利把光和色彩直接与美学相结合,运用到艺术法则上,这使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的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世界。他们还认为:画家要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观点上去认识,“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由于官方学院派的压制,这批年轻画家的探索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于是他们共同于1863年举办了一次“落选沙龙画展”,遭到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猛烈攻击。年轻画家们没有灰心,又埋头奋斗10年,于1874年在巴黎的闹市区举办了震惊画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在这次画展中展出莫奈的一幅风景画,题名《印象日出》。有位叫勒罗瓦的作家发表一篇小品文评论这次展览,题为“一次印象主义的展览”。“印象派”由此而得名。1876年举办第二次展览,有20位画家参加,这次展览干脆打出了“印象主义画展”的旗号,从此印象派登上了法国画坛,扩及欧洲,影响世界。
2、印象派油画艺术艺术特点 2.1印象派绘画表现上最大创造是他们在色彩的运用上打破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忠于画家自己视觉的真实感受,绘画色彩是由光的变化而决定的。 2.2印象派画家常用分成碎块的色彩去表现物象。一方面是为了传达出自然景物的“动感”,另一方面可提高色彩的纯度和画面的亮度,这样可保持一定距离从整体去欣赏,更显生动、丰富与逼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2.3印象派画家走向户外和直接对景写生,所以作品画幅相对不大;笔触明显;画家们偏重于对色彩的研究与表达,就会重于感觉、不重于情感倾注。 2.4由于印象派画家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从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不可否认印象派画家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他们倡导走出画室,面对自然物进行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出现不寻常的新鲜生动的感觉,揭示了大自然的丰富灿烂景象,这是对艺术创造的一大贡献。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他们的艺术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具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 3、印象派绘画技巧 3.1挫。挫是用油画笔的根部落笔着色的方法,按下笔后稍作挫动然后提起,如书法的逆锋行笔,苍劲结实。笔尖与笔根蘸取颜色的差异、按笔的轻重方向不同能产生多种变化和趣味。 3.2拍。用宽的油画笔或扇形笔蘸色后在画面上轻轻拍打的技法称为拍。拍能产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显,又不致过于简单,也可处理原先太强的笔触或色彩,使其减弱。 3.3线。线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油画勾线一般用软毫的尖头绪,但在不同的风格中,圆头、校形和旧的扁笔也可勾画出类似书强中锋般的浑厚线条。东西方绘画开始时都是用线造型的,在早期油画中通常都以精确严谨的线条轮廓起稿,坦培拉技法中排线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画到后来才演变为以明暗和体首为主,但尽管如此,油画中线的因素也从未消失过。纤细、豪放。工整或随意不拘以及反复交错叠压的各种线条运用,使油画语言更为丰富,不同形体边线的处理更是十分重要。东方绘画的用线也影响了很多西方现代大师的风格,如马蒂斯、凡高、毕加索、米罗和克利等都是用线的高手。 3.4扫。扫常用来衔接两个邻接的色块,使之不太生硬,趁颜色未干时以干净的扇形笔轻轻扫掠就可达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层色上用笔将另一种颜色扫上去来产生上下交错、松动而不腻死的色彩效果。 3.5跺。指用硬的猪鬃画笔蘸色后以笔的头部垂直地将颜料跺在画面上。垛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只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时候才应用。
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流派层出不穷。无论何种艺术流派与风格,都是艺术家对世界认知与思考的反映。中国画有“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追求,西画有“简练而不简单”的艺术探索。罗马尼亚绘画大师柯尔尼留·巴巴的油画,概括简练而不简单,极具绘画性与表现力,值得深入研究。柯尔尼留·巴巴,1906年出生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罗马尼亚,是当代罗马尼亚最负盛名的油画家,也是当代世界现实主义绘画承前启后的大师之一。一方面,巴巴作为资深的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柯尔尼留·巴巴,生长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生活异常艰苦。巴巴的父亲是一位画家,他6岁从父学画,进入大学读的是文学与哲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进入美术学院学习时已28岁,巴巴学习油画的起步较晚,却成为令人瞩目的艺术大师,可见其天赋极高。
一、柯尔尼留·巴巴作品的艺术特点
第一次看到巴巴的原作是1998年,当时我在中央美院进修油画,时逢“1998中国国际美术年系列展览”。罗马尼亚大师巴巴的油画作品展览是美术年系列展览之九,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二楼举行,展出油画作品73幅。虽然罗马尼亚在美术和文化传统上一直崇尚的是法国艺术,且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苏联画风的影响,巴巴却从西班牙画家格列科、戈雅和荷兰画派的伦勃朗那里汲取了营养,重点表现生活中的真实和苦难。
(一)巴巴油画深受格列柯与“重黑派”等的影响
西班牙画家格列科、戈雅,和荷兰画派的伦勃朗都是写实类型的人物画家,题材大多是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和没落的旧贵族的精神危机。格列柯画面的人物形象被扭曲、拉长和变形,充满了忧郁与悲怆的气息,很明显巴巴的作品受到格列柯的影响最为深刻。而且巴巴学习了罗马尼亚油画冷峻高雅的色彩,并受“重黑派”的影响而用色深重。
(二)巴巴油画的表现内容多为人物
巴巴油画所描绘的内容比较全面,包括了静物、风景与人物,但以描绘人物的作品最多,人物作品中又以自画像系列是他表现的最重要的题材内容,即使是人物较多的画面也画了巴巴自己的形象,如《同胞》(1974)、《恐惧》(1977-1989)。画面人物表情一律严肃,气氛沉重宁静。巴巴对人物性格与精神气质表现得非常生动,尤其是将画家自己孤傲冷峻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巴巴油画的构图特点
(一)人物画多为三角形构图,空间压缩
巴巴的油画构图中人物数量较少,一二个人物的画面较多,群像作品相对较少。群像作品将视角指向生活底层的乞丐与铁匠等,来表达生活中的苦难。巴巴的油画画面空间压缩,即画面塑造的空间层次是浅层空间。绘画作品的主体通常放在中景上,而巴巴的作品将主体人物大都是放置在画面的前景,人物之间的构成关系形成不等边三角形的外形,构图稳定,视点一般为平视。静物与风景作品的数量较少,静物画视点多为俯视,造型平面化,色彩表现物体单纯的固有色;风景画造型简练,色彩单纯。如《小憩》《棋手》《自画像》系列等作品。
(二)画面人物前置,主体突出,富有表现力
如果我们把画面分为远中近三个层次,巴巴油画画面的人物在构图上一般都是处在“近”处的,就如舞台布景的“前景”上,离画家与观者是近距离的。因此,人物就像纪念碑一样耸立在画面上,形体十分强烈而突出。如《小憩》描绘了夫妻二人坐在地上休息的瞬间,而《棋手》画面中紧张专注的棋手感觉是在与观者下棋一般。
三、巴巴油画的造型特点
巴巴油画的造型特点是概括简练而不简单,极具视觉张力与富有表现力。不难看出,巴巴油画不仅有伦勃朗与戈雅造型严谨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格列柯对“形”与“色”的高度概括与夸张的特点。巴巴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舍去细节,造型简练,但又十分准确到位,“外表”与“结构”高度糅合统一。如《自画像》(1980),画家对手的刻画只有简练几笔,近看是色(色彩),远观是形(结构),十分精准到位而自然生动。又如《画家夫人像》重点描绘面部结构与表情,双手交叉放在腹部,手背到手腕的结构与动态的描绘极为生动优美,衣服黑里透红,极为概括,背景为绿灰色。巴巴的油画单纯写意,造型概括简练,注重大形体与必要的细节,人物的衣服和手的塑造简练概括,而重点对面部结构与表情进行塑造,表情夸张且十分严肃、孤傲。画面用笔简练概括,形体与结构十分准确到位、生动传神。对画面人物孤傲气质的塑造,正是画家个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形象十分生动鲜明。尤其是自画像系列油画,人物通常仰视,嘴角向下,表情凝重孤傲,似乎“不可一世”,体现出画家的独特个性,如《自画像》(1955年)、《红毡帽自画像》(1971)等作品。画作画面十分宁静,人物表情一律格外严肃,烘托出悲壮的气氛。
四、巴巴油画的色彩特点
第一,色彩单纯沉稳,且微妙丰富,简练而不简单,具有古典意味。巴巴的油画用色概括大气,沉稳高雅,色彩深重而含蓄,挥洒自如,用色单纯而微妙,色彩简练而不简单。巴巴喜用黑色、红色(大红、橘红)、土黄等,因此画面极具“古典意味”。如油画《背向躺着的女人体》,在形体塑造上,形体与结构准确到位,极具视觉的张力,形体的边缘虚实强弱有度,整体感强,画面完整。人体造型优美且色彩高雅,用色鲜活有度,色与形浑然天成。微妙含蓄的色彩黄里泛绿,脚底泛红,具有鲜活肉体的勃勃生机,焕发出青春的无限魅力,让人陶醉着迷。第二,画面调子深沉,属于“重黑派”。巴巴的油画无论风景、静物还是人物,受“重黑派”的影响,喜用黑色红色等明度深的颜色,因此画面调子深沉。巴巴不仅用黑色调色、画暗部以及投影,也用于勾勒轮廓与结构。巴巴油画深沉的色调,为画面增添了沉闷与犹豫,更多的是对人们生存命运的同情与思考,如《疯子王》《恐惧》《从十字架上下来》《年轻人》《拿汤匙的人》《同胞》等作品的色调都较为深沉。第三,画面多为暖色调。巴巴多用红(土红、橘红、大红等)、土黄、橙色等暖色,以及黑色等明度很深的暖色,画面多为暖色调,所以画面具有古典风格的沉稳与典雅的色彩感觉。如《小憩》《棋手》《自画像》(1980)、《夫人与孩子们》《画家夫人》《同胞》《红衣姑娘》、《自画像》(1985)等作品皆为暖色调。
五、巴巴油画的技法特点
巴巴油画极具写意性与绘画性,简练而不简单。画面造型严谨概括,主次分明,用笔简练,轻松随意,含露适度,颜色厚薄结合。笔触与形体的结合十分到位,准确而生动。用色厚薄适中,干湿并用。在形体塑造上人物面部结构的处理十分柔和,肉与骨结合的感觉十分到位,分明之处肯定而自然,柔和之处微妙而不含糊。人物面部结构、体块以及表情的塑造极富有个性,手画得自然而概括,寥寥几笔颜色极为准确、丰富而生动。画面色块分布十分考究,黑白灰关系布局主次分明,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明确。善于使用红黑颜色,因此画面色调较为深沉。用笔用色注重“度”,巴巴油画对造型与色彩的把握和描绘恰如其分,色与形高度统一完美糅合。用色十分简练,画面整体感强烈,色彩很沉稳,效果十分强烈,令人震撼。形体与轮廓的概括处理简练、精到、准确而富有变化,虚实强弱、起伏、含露、柔和与肯定等恰到好处,主次分明,极具视觉张力。由此可见艺术家的深厚功力与高度概括能力。如《自画像》(1980)、《画家夫人像》《烫衣女人》(1980)、《小憩》《棋手》等作品。
六、柯尔尼留·巴巴油画的影响
柯尔尼留·巴巴是罗马尼亚绘画大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对世界油画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譬如中国油画家中央美院教授丁一林先生的创作,就对巴巴油画的色彩与造型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借鉴。丁一林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学习期间的创作,如《武士》(1985)与《岁月》(1987),正是借鉴运用巴巴油画的暗红色调来进行创作的。丁先生的风景与人物,一是将画面的空间压缩,风景画画面的远中近景空间距离很近;二是色彩单纯化,用色上采取类似色的搭配,减弱色彩的对比,画面浑然一体;三是色彩上对巴巴油画的“红黑色调”进行了借鉴与运用;四是写意性笔调在画面上的运用轻松自如、生动自然。在艺术上,当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之前,可以借鉴与学习他人的方法,需要学习规律与传统。正如一个学走路的孩子不能独立行走,只能借助他物他人行走,学会走路后方可“随心所欲”。做艺术也是如此,当学会一定的方法且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需要去探索自己的方法与特点。此时就必须摆脱原有方法(传统)的束缚,创造新的方法即“创新”,法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历经精细入微再到概括简练,作品方有深度,方可做到简练而不简单,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