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引进人才
,不只是简单的房子问题。&
上海两会昨日闭幕,整个两会期间,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从始至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均认为,作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留住人才值得上海好好思考。1月27日,市政协主席吴志明和市政协委员宓一鸣就不约而同地认为,上海引进人才
仅靠房子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人才来了以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子女就学等问题都应解决
1月27日中午,吴志明慰问政协记者报道团,并就上海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
吴志明指出,在人才引进上,上海有& 千人计划&等项目正在考虑,但& 我觉得把人才引进的环境做得更好,不是简单的房子问题,而是人才来了以后怎么适应上海的情况,社保、医保、子女就学等问题,我们会逐步解决得更好&。 市政协委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馆长宓一鸣也表示,上海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人才肯定是必备因素,如果上海想要吸引国内外顶尖科技专家,不是光靠一些房子、物质方面的优惠措施就能够吸引他们。 & 政府应该建立一些学术平台,比如相关学科的研发中心,进行人才队伍建设,集聚一批能与顶尖专家共同研发的能人,让顶尖专家到来后能有共同语言,并施展抱负。&宓一鸣说,他举例称,复旦大学光源项目就建立起了完善的基础设施,这就解决了专家到来后的后顾之忧。 上海市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昕欣也认为,上海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软环境,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李昕欣说,搞创新科技不能有太多条条框框限制人家。比如电子商务刚刚出现的时候,管理部门可能觉得会对实体店带来冲击,可能就会对电商进行很多管理,这就可能将新兴模式扼杀在摇篮中。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讲,政府以后的职能是要退到幕后,不能管太多,要用无形的手来调控,& 政府肯定没有企业懂经营,所以政府要让他们自己去做,但是要了解什么样的环境是人才喜欢的。&
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很重要
除了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人大代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石小强表示,& 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一直没有比较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建立更加大胆、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比如说技术入股、股权激励、职务激励等等。在严控人口规模的前提下,强化吸引科技人才住房等政策的配套措施和力度,特别是国有企业,在一些政策方面空间比较小,吸引人才有限制,建议给政策加大力度,吸引科技人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人大代表、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对于各方关心的加快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问题,寿子琪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要加快形成与国际惯例相结合的人才制度,探索更加开放、柔性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幅度提升上海国际化人才的比例。二是要促进创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避免行政化管理约束科研人才。深化评价机制改革,鼓励人才在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流动。三是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创新具有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尤其需要宽松、平等、自由、包容的文化氛围。&
应给予专业人才更多优惠
市政协委员、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振峰指出了宝石行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即外省市籍技师引进到上海后,可以参加评大师等荣誉称号的活动,但没有办理居住证积分的加分政策,主要是这些外省市籍的人才到沪后技术重新认定的渠道不畅通。一些省市为引进急需人才可以不惜‘血本’,千方百计整合各种资源。除了政府大额奖金等物质重奖,还授予‘五一劳动奖章’、‘青年技术能手’、全家落户等其他奖励,通过各种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为此,钱振峰表示,& 上海应对已经取得上海居住证的高级技师畅通认定渠道,尤其是已经纳入人保局的千人首席技师培养计划的领军人才给予政策倾斜。此外,应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各级政府的、机构的、民间的有效资源,出台吸引优秀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组合型政策’,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全方位人才培养计划。& 市政协委员、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经理张桦透露了建筑设计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等,人才规模总体上还是比较庞大的。这一行业从人才来说总体上体现的是不平衡,有的领域人才相对过剩,有的新领域因为发展快,人才缺乏。& 张桦建议,上海作为人才高地,在今后发展中,人才方面要做好增量与存量两方面的工作。增量就是引进一些需要的人才,现在大家谈得也比较多,比如成本、门槛等等。但重点还是人才存量的激发、激励上,人才不发挥作用,增量也会变成存量,因为人才是通过使用才能发挥作用。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大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小帆教授则表示可以依托大学和社会力量,培养更多的数据分析人才,& 无论是从政府的数据开放与利用的角度,还是从鼓励社会基于数据分析产生创意与创业想法的角度,都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具有大数据分析技能的人才。建议通过鼓励开办大数据专业硕士等多种手段加快培养有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