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上海应在户籍改革中加快进度、降低门槛。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在& 两会&中递交了一份提案,希望取消目前实行的高校毕业生落户资格& 打分制&,同时对普通劳动者而言,落户上海应取消& 中级以上技术职称&限制,而以居住年限、稳定就业、社保缴纳和诚信纪录为条件。
当前上海常住人口中,无本市户籍的占约40%。陆铭认为,户籍制度已成为制约上海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城市扩容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来自国内外的高端人才落户上海,同时,也需要大量低技能劳动者从事于服务业,提升城市生活质量,为吸引高端人才创造软环境。
陆铭指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渐进而适度地降低落户门槛,将对上海发展产生巨大活力。根据研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无城市当地户籍的居民之间边际消费倾向相差约15%。因此,降低落户门槛可以有效地改变无户籍常住人口的消费行为,特别是增进服务消费,为上海服务业发展注入活力,另外还能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减轻社会保障压力。
& 很多企业反映,由于企业的人才没有户籍,人心不稳,人员流动性强,造成企业留不住人,企业也相应不愿意对人才做长期投资,这将影响上海的创新驱动型发展。&陆铭表示,这样的状态如不及时得到重视,必将不利于城市和谐发展。
为此,陆铭提出建议,希望能取消目前实行的对高校毕业生落户资格的打分制。对能够在上海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先办理居住证,以缴纳社会保障为标准,只要能够连续稳定地就业若干年,便可落户。对于大学毕业生落户打分时的& 紧缺专业&标准应尽快取消,而以其实际就业为落户标准。对于已经在上海连续就业达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应降低准入标准,尽快落户。
而对在上海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普通劳动者,陆铭认为应从其留沪意愿和在沪历史出发,降低留沪的技术门槛。只要认识到普通劳动者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特别是消费型服务业所必须的人力资源,就必须取消在留沪条件上的& 中级以上技术职称&限制,而仅以居住年限、稳定就业、社保缴纳和诚信纪录为条件。
另外,陆铭建议,应向中央争取户籍改革的配套政策,允许上海在降低落户门槛的条件下,给予上海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让愿意将家乡宅基地所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转让给上海的农民工落户,并利用这些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农业用地转非农业用地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来筹措外来人口落户所需要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资源。同时,实现与人口流出省份之间跨地区的& 农业用地占补平衡&。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文公布,其中& 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 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的内容,瞬间刷屏。可见多少人曾被职称英语和计算机考试& 荼毒&。
对此,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李志刚还特意解读了这一条:& 大家比较关注的职称制度改革,我们在改革意见中重点是对计算机考试、外语考试,明确要求不作统一的规定,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师、全科医生,要建立适合他们职业特点的评价制度。&
那么,除了职称制度改革,中央出台的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30条,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上海观察来梳理一下:
首先,这是个综合性文件。按照权威解释就是对& 建设人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而且这是我国首个针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综合性文件。
记得上海出台科创中心建设意见人才配套政策时,上海观察记者采访人才领域专家问及& 哪条比较重要?&答案自然是& 哪条都重要!&因为涉及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各方面,一环套一环,哪个地方脱了节都成问题。
同理,中央出台的这个综合性文件,共30条9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等。
从人才关心的角度,我们可以看看哪些政策让他们感到畅快:
论文等不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
【意见】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全科医生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
【点评】不再& 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更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让& 口碑教授&不再成为& 孤本&,满满的& 获得感&。记得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此前开展探索,研制出新药、拿到批号就可以评职称,不用再纠结于论文。这样的探索应该会在更多实践中推开。各类人才都能获得自己的职业自豪。
合理界定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意见】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并严格管理,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
【点评】过去职称评审程序繁琐,不仅限定评审机构,评审后还要经过人社部门层层审批。意见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不仅简化职称评审工作,也让评审更加回归本真。这次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多层面,清理准入类职业资格、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等规定,不仅给高端人才松绑,也有利于留住优秀人才,释放他们的潜力。
高层次人才优先落户
【意见】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建立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
【点评】外部条件简化,才能让人才& 活&起来。打破& 体内循环&的人才流动壁垒,盘活部门之间、跨领域之间的人才资源,激发& 鲶鱼效应&。人才配置不能用太多硬性条件,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创新能力,要为人才流动提供好的外部环境。但制度简化的同时,需建立高端人才评价机制和程序,要有破有立。
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意见】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完善科研项目招投标制度,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下放科研项目部分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推行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经费审计方式。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探索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后期资助和事后奖励制。
【点评】目前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科研经费管理与行政人员差旅费管理方法相似,束缚了科研人员的手脚。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以评价科研创新成果的情况来帮助判断经费的使用情况,可以让经费使用更符合预期。
人才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干部评优依据
【意见】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
【点评】以前领导干部对于地方经济等工作较为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才工作,这一规定有利于改变这种情况。重视人才工作,敢于破格起用人才,打破一些限制人才发展的规定,给人才以重任。这样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才可以全面做好人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