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2月7日电(记者仇逸)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房里,小朋友们在游戏师、医务社工以及志愿者的陪同下开心地做着“医疗游戏”,在一旁的家长表示:“看到宝宝住院以来第一次那么开心,我原本焦虑的情绪大大缓解。”
6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携手儿童乐益会(中国),共同启动设立了首个“同心童趣,医路相伴”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基地。项目主要针对住院儿童开展专业的医疗游戏辅导,同时培训医务社工及医护人员掌握游戏辅导的技能,把医疗游戏辅导融入医院诊疗体系,并开展相关介入成效的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介绍说:医院自2013年开展“关注患儿就医体验项目”以来,围绕改善患儿就医体验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并获得非常好的成效;起深入探索与第三方公益机构合作的创新模式,与儿童乐益会携手启动“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致力消除儿童的医疗恐惧,提升患儿诊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丰富医护人员游戏治疗的照护技巧。
台湾基隆医院临床心理师、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询商学系博士陈静怡老师表示: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80%的住院儿童会出现消极行为,有54%的儿童在出院2周后还会持续出现这种心理问题,包括沮丧、不安、焦虑的消极情绪随之而来,严重的还会产生失眠、噩梦、恐惧、进食退化等心理问题。项目基地引入了医疗游戏这个概念,将医疗和游戏有机结合,非常值得期待。在基地中,专业人员将针对医疗场景以及患病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设计专属游戏,这对于特殊群体儿童的心理建设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据悉,项目基地将研发一套医疗游戏包,包含7个游戏袋,主要针对不同年龄、病种、医疗场景,配合符合患儿特点的专业医疗游戏,用于日常的项目开展。比如,“分散注意力”游戏包、“陪伴”游戏包、“认识身体”游戏包、“我是小医生”游戏包等。每个游戏包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和道具,针对性强,包内均有“使用说明介绍卡”,详细介绍了游戏包内的物资、使用方法、游戏示例、注意事项等。由志愿者或医护人员带领患儿或患儿家长一同进行改造和创作,通过游戏来模拟医疗过程,把“看病游戏化”的概念融入到项目中,让患儿们了解治疗过程、熟悉常用医疗器械产品,消除对于医院的恐惧心理,提升他们各项检查的配合度,并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社工部主任傅丽丽表示,始终关注患儿就医体验,探索以儿童医疗游戏辅导的方式,让医院不再是大人烦恼、孩子恐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