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孩子喜欢破坏东西 应该怎么教导

常见问题
  • 2021-11-24
  • 浏览

摘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 对于想引起关注的破坏行为,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要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用陪伴他玩耍来替代对孩子破坏行为的关注。 每天我们要拿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专门陪伴孩子,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大部分孩子都有乱扔东西的习惯,尤其是小时候,经常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爸妈们一边唠叨,一边跟在后面收拾。摔破碗、杯子是常有的事儿,最怕的是孩子闹起来没规矩,养成在别人家、公众场合乱扔的习惯。
近日,贵阳两熊孩子就把当地藏书阁摆放整齐的一摞摞书翻倒在地上,搞得一地狼藉。这一事件在网上曝光后,引发了大量网友关注转发。而这样的案例在全国并不少见,不少书店的少儿区(馆)都存在孩子乱翻乱扔的现象。
这些行为都不是天生的,是从小一点一滴养成的。孩子从6-8个月开始就会有丢东西的行为,以探索物体落地的方式、声音。这个行为有助于其心智的成长,初期父母可以适当鼓励,但要把握好引导尺度,否则会引发一系列麻烦。
如果给予太多注意,孩子会通过丢东西表达情绪,以此来引发父母的注意,久而久之会延续这个习惯。所以,父母的处理方式就特别重要,那么,该采取哪些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1、正确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
有的家长不采取一些好的措施帮孩子改正,只会没耐心地打骂孩子,或者碎碎念。这样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装作没看见、不理睬,也不跟着收拾,等孩子需要再找不到的时候,再告诉TA物品摆放要有秩序的道理。
2、给予孩子适当的惩罚
孩子主动收拾物品要表扬,当然如果扔东西是发泄情绪、不尊重他人的故意行为,就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同时,也要明确相应的界限,比如不止是贵重物品,碗筷、书本等日常物品都不能乱扔,别人的东西、公共场合的物品同样不能乱拿、乱翻、乱扔。
3、家长以身作则,影响孩子

每个孩子都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如果父母有保持随时收拾干净、爱整洁习惯,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干净的家庭环境,并带着孩子一起整理家务、收拾房间,及时激励孩子,也会无形中影响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各种“破坏”行为,不管我们如何阻止,他都仍会乐此不疲地进行着。 这其实是有原因的,我们只有正确理解他的破坏行为,才能给予其适当的支持与引导,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 1.生理发育不完善 孩子的“破坏”行为分为“无意识破坏”和“有意识破坏”两种。 一般来说,孩子2岁前的各种“破坏”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并非真正的“破坏”行为。 比如上面提到的孩子摔玩具的行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反应协调能力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错不在孩子。

2.特定阶段的年龄特点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特别是2~3岁的孩子,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其攻击和破坏的行为会表现得比较明显,男孩尤甚。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约束、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破坏行为将会逐渐减少。 3.好奇心的驱动 好奇心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不理解的事物,孩子有着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比如,很多孩子喜欢拆卸玩具、钟表,乱按遥控器、电器开关等。 孩子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想弄清楚这些漂亮好玩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做成的?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 这其实是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

&4.引起关注 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当孩子处于安静的状态时,我们经常不闻不问,而当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却会立马引起我们的注意。 孩子们是很聪明的,当他们发现这一点时,就开始用捣乱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只有自己捣乱才能吸引父母的注意,于是只好“搞破坏”了。 因此,我们在责怪孩子破坏行为的同时,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给他的关注不够多。 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喜欢“搞破坏”,其中一个原因是好奇心使然。 那么,如果我们不想扼杀孩子可贵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就要对他的破坏”行为予以包容。 因为“破坏”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孩子“搞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高度协调的过程,孩子经常“搞破坏”有助于促进其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搞破坏”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如果孩子带着疑问去“破坏”,并在父母的协助下用自己的行动找到答案,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十分有利。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破坏”行为对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求知欲也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使其步入“探索之旅”。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 1. 为孩子创造“破坏”的环境 对于喜欢撕书的孩子,可以给他买几本撕不烂的书,让孩子尽情地撕。 对于喜欢撕纸的孩子,就给他买一些彩色纸张,任由他撕成条,以满足他撕纸的要求。

&2.给孩子买一些能拆装的玩具 当孩子处于好奇与探索的年龄段时,可以给孩子买一些能拆装的玩具,为他提供可以探索的物品。 如积木等拼插、组合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 这样不但能让孩子享受拆装的乐趣,还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安全起见,给孩子玩的玩具最好没有棱角,并且质量还要有保证。

&3.参与到孩子的“破坏”行动中来 当孩子把玩具拆开时,可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引导孩子观察玩具里面有什么,玩具为什么会响、会动,引导、帮助他寻找答案。 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把拆下的东西装起来,恢复原样。 或者带他一起找人修好弄坏的闹钟,让他看师傅怎样拆闹钟,怎样组装零部件……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在“破坏一探究一重建”这一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 另外,还要明确告诉孩子,有些东西是不能拆的,一旦拆了就坏了。

4.严令禁止孩子探究危险物品 为了避免意外伤害,我们要把家里危险的东西都收起来。 另外,也要严令禁止孩子探究危险物品,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内,告诉他哪些东西很危险,比如电源插座、煤气等。 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

&5.给孩子足够的关注 对于想引起关注的破坏行为,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要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用陪伴他玩耍来替代对孩子破坏行为的关注。 每天我们要拿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专门陪伴孩子,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总之,孩子对各种陌生事物都充满新鲜感,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让他自由、安全地进行探索,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线咨询